| 王凡 文 |
因为关节的问题,我困在家中好久。幸好期间得到了两本书,一本是陈丹燕的《我的旅行哲学》,另一本是周励的《亲吻世界》,这两本恰巧都是旅行游历的内容,有了它们的陪伴,虽然我人在斗室,但心已随着文学飞向了远方……
合上《我的旅行哲学》,看着世界地图上作者标注到过的目的地,跟着她的脚步丈量她走过的路,看着她用独特的视角描绘的见闻,想象着她带给读者的启示,既轻松又有趣。
周励《亲吻世界》里的探索之路更大胆狂野,她游历的足迹遍及130多个国家,喜爱极地探险和攀登,7次逐梦南北极,甚至攀登过珠峰。她文笔用情至真至深,读她的书总是让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她并非仅是简单的旅游和探险,而是想用自己得到的证据去解读人们心中的谜点。
《我的旅行哲学》中关于大马哈鱼的传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在北美西海岸的维多利亚岛上,每年11月份,长得有一米多长的大马哈鱼,会成群结队从大洋游回维多利亚的淡水溪——它们的出生地,开启一场生命的绝唱!在那个时刻,溪流里挤挤挨挨地塞满成双成对的大鱼,甚至能够踩着它们的身体过河,鞋子都不会湿。大鱼们游完1000多公里,身上的脂肪已经消耗殆尽,回到溪流里,鱼儿沉到河底,拼命地摆动自己的身体和尾巴,用身体当作工具,在卵石中刨出小巢穴,然后卧到里面产卵,就这样等到它们完成繁衍,大多数鱼尾巴已残缺不全,身上伤痕累累,鳞也都掉得差不多了,身体很快衰亡,死在自己出生的溪流里。等到冬去春来,它们产下的鱼卵变成小鱼,小鱼们在清爽的溪流中成长,又开始等待离开溪流去往大洋的那一刻,而大鱼们甚至都没有机会看到自己孩子的出生,小鱼也从来没有见过它们的父母。就这样一代一代生生死死,多么悲壮!
这故事实在令人感慨万千:大鱼们将数年的生存能量压缩成一场盛大的终极篇章,溯流千里,逆瀑跃岩,把死亡前最后的力量都注入后代的生命之中,每一粒鱼卵都包裹着至亲全部的能量密码。你以为大鱼死去了,但当幼群掠过深潭去往大海时,总会带着一种呼唤:归来啊!归来啊!它的生命里附带着生生不息的灵魂,周而复始。
在《亲吻世界》里,我最欣慰的是在“梵高的眼泪:这个世界不配拥有美丽的你”这一章节里,找到了我想了解的梵高。
作者因为看过梵高写给弟弟的800封书信,喜爱善良的梵高,专程到法国奥维尔小镇和阿尔勒,去了解梵高最后的日子。她特意挑选七月去普罗旺斯,因为那时候有梵高喜欢的向日葵。看着远远近近的山峦,无边无际的向日葵在蓝天下放射出金色的光芒,她知道这就是梵高眼里的普罗旺斯向日葵。金黄色是梵高快乐与希望的象征,而嫩绿色、生机勃勃的花茎、叶片,是梵高生命激情的迸放。
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详细描述梵高画作的背景,作者描写梵高名作《阿尔勒的卧室》时,用梵高给弟弟信件中的表述,来讲述这幅画的创作意境,因为作画时怀着对朋友高更到来的热烈盼望和激情,心情大好,因而色彩明快,“这幅卧室画最重要的是色彩,想象力可以得到休息和宁静,我等待着高更的到来”;作者为了找到自己与梵高心灵的相会,特地去梵高住院时的病院,看画作《阿尔勒医院的庭院》的诞生地:方形庭院和花园小道等还在,走遍每一个角落,俯瞰病院的花园,找到梵高绘画的视角:“那梧桐树、夹竹桃、金合欢、鸢尾花,与梵高的画一模一样”;甚至收集到了美国宇航局公布的一张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照片,发现这幅太空摄影作品与梵高的名作《星夜》有“异常相似”之处,证明梵高的天才与伟大。她在梵高最后一张画作《麦田群鸦》的麦田徜徉,甚至亲身去体验受重伤的梵高,是否能够跑完麦田到客栈那一段最后的生命之路,自己竟然来来回回跑了近十次,这些片刻的描写,都给喜爱绘画、想要了解梵高的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爱憎分明地描述梵高生命中最后70天,为他受到的不公而呐喊:亲人的疏离、朋友的嫌隙、社会的冷漠,穷困潦倒、无人问津,“狂野、悲悯、苦难、抗争、在无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令人心碎……
喜欢梵高的金葵花,在人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它给了我勇气和力量。因为梵高,我喜爱上了画葵花。葵花的金色和绿色是生命的怒放,凝聚着力量。它向阳而生,带给我们热烈奔放的气息,成熟时硕大沉重的花盘压顶,它的花秆却永远不会弯曲,每每画着它,都让自身能量更加充沛,更加激昂,我想画一幅向日葵致敬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