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袁国轩
整理:见习记者 朱冰冰
从无锡去北京要多久?地图导航给出的答案是:高铁6小时,开车12小时,骑行60小时。那滑着滑板去呢?需要234小时。滑滑板去北京,这是无锡学院2025届毕业生袁国轩送给自己的一场特殊的毕业典礼。
在长达两个月的旅途中,他面临孤独、迷茫、疲惫,历经挣扎、审视、自我找寻,最终获得心灵的平静。他说,这是一场回归自我、意义非凡的成人礼。
说走就走:一场特殊的毕业典礼
我是无锡学院2025届毕业生,早在进入大学那一天,滑滑板去看北京天安门的念头就已悄悄萌芽。多年来,这个想法从未消失,反而随着时间愈发清晰。
今年6月20日,我正式毕业。“是时候出发了。”我告诉自己。当天下午,我带上几套换洗的衣服、水杯、笔记本电脑、口袋云台相机、运动手表,踩上滑板,踏上了这场特殊的毕业典礼。为什么选择滑板?从初中起,它就是我忠实的伙伴,带给我很多快乐,逐渐变成了我生活里的一部分。
出发前,我并没有做详尽的旅程计划,甚至连具体的路线规划都交给了导航软件。整件事中,我考虑最少的,就是旅途本身。说走就走的率性,也带来了一些困扰,比如我需要绕远路抵达附近的酒店住宿。随着在路上的时间变长,我慢慢有了一些规划,不再横冲直撞,而是沿着路上的酒店北行。串联我住过的40家酒店,就是这趟旅程的轨迹。
一路向北:逐渐清晰的风物人情
旅途中,我的一天通常是从凌晨三点开始。吃过早饭、收拾行囊,五点从酒店出发。那时天微亮、气温尚低,来往的车辆很少,比较安全,正适合滑行。等到太阳爬到最高点,温度升高,我就会停下来。接着找酒店、吃午饭、整理拍摄素材、剪辑视频,再准备好第二天的早餐,尽量早点休息。
这样的节奏并非一开始就有。最初我白天有七个小时都在路上,效率虽高,但身心却太累了。后来,我调整时间安排,虽然每天只滑四五个小时,节奏慢了,我反而更加愉悦地享受旅程。
走出校门,真真切切行走在路上的时候,绵延不绝的土地不是能看到的唯一风景,日常被忽视的气候风物会在缓慢的滑行中逐渐清晰。在南方,随处可见的是小桥流水,往北,能看到广阔的平原。南方的风吹在脸上,是潮湿温润的,北方的风是干燥清爽的。
路上,我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国道旁休息的卡车司机、路边摆摊谋生的小摊贩、小商店里打闹玩乐的小孩……站在一个过客的位置,路上的一切会对我敞开,人们愿意畅所欲言。我偶尔停下来,和他们聊聊天,听听不同的故事。
抵达终点:活在当下的真正意义
在路上,我会面临很多这样的时刻:拂晓时分,我经过农田、房屋、树木,身旁空无一人,像被扔进了一颗荒无人烟的星球里。与此同时,我的白天不再被繁忙的学业、工作挤占,只剩下滑动滑板向前的单一动作,我有了大量时间思考。自然而然,我开始思考人类的终极命题——“活着的意义”。我向路上遇见的陌生人请教“人为什么而活?”答案五花八门:为了孩子、为了赚钱、为了快乐……
一路走下去,我遇见了很多人,约见了不同的朋友,我逐渐明白:人活着是为了此时此刻。在这趟旅程中,我才真正明白“活在当下”的含义。
8月25日,我滑过天津界碑,正式进入北京的那一刻,内心异常平静。回首这一段艰辛的旅途,我有迷茫、有抱怨,也有收获和成长。我知道,旅程结束后我还是会回到日常生活里,可我不再悲观,我活得更自洽,内心也更平和。
滑行的第68天,我抵达了北京天安门。我隔着围栏,和天安门拍了一张合影。这一刻,有没有走进天安门对我而言已经不重要。从无锡学院到北京天安门,1200公里,我用滑板丈量过。现在,我已经成功抵达了旅途的终点。
记者手记
采访袁国轩的过程中,他对旅程的生动描绘与独特见解,让人仿佛亲临这场“远足”。一人,一板,一路向北,用一种近乎原始的“慢节奏”从无锡去北京。初看是一个关于勇气和青春的冒险故事,实际上却是一场寻找自我的旅途。他说,他并不是在提供一个可复制的旅行攻略,只是用这段旅程,告诉同样迷茫的年轻人,勇敢地走出家门去做些什么。也许生活中问题的答案不在某个终点,而是在与人的每一次交谈、与自己的每一次和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