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看无锡

《生别离》作者到锡分享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思考:

“生活无常,唯有从容面对”

  本报讯 家有病人的苦和难,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昨天,由广西师大出版社、无锡市作协等主办的文学沙龙之《生别离:陪伴母亲日记》新书分享会在百草园书店举行。该书作者聂晓华与无锡读者分享了她陪伴患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的母亲15年的经历。在老龄化问题加剧的当下,该书具有特殊意义。

  聂晓华1977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多年从事国际交流工作,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企业工作,退休后致力于社会公益。聂晓华的母亲于2001年被诊断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母亲的病情从开始健忘,发展到失去行走、进食、意识等能力,最终变成“植物人”。聂晓华陪伴在侧,目睹母亲生命渐渐逝去的过程,为了从无助、绝望中挣脱出来,她以日记的形式零零散散、坚持记录了15年。日记中,除了客观记录病情发生、发展以及症状、应对,也充满了对生命的思索和对亲情的感怀。

  聂晓华觉得,自己始终被动地扮演着看护者的角色,也被动地展开一点关于生命的思索。因为她明白,她无法控制母亲病情的进展。从不敢想,到胡思乱想,到极度痛苦,倍感压力,到渐渐平静,反复思考……聂晓华说,生活很无常,当疾病和痛苦来袭的时候,哭闹之后还是要解决,与其这样不如从容一些去面对。陪伴母亲的日子,聂晓华深刻认识了生命的状态。聂晓华提到,母亲去世的那一天还在认真地吃饭,她想这是母亲在执着地追求她生的向往,她尊重母亲的追求,尊重她的生命。

  据了解,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总数超过900万,而处于痴呆前期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数已超过2300万。昨天,无锡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王枫也来到现场,他从医学角度进行了科普,帮助大家正确认识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虽无法逆转,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也明显上升,但如果发现有早期症状,就要早治疗,才能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聂晓华的这本书文笔流畅、叙事质朴,充斥着感人的细节,告诉了人们阿尔茨海默病每个阶段症状的应对方式。(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