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锡教风采

青山高中学校本课程融和政史地

地理测绘工程师成学生老师

  近日,无锡市测绘地理信息学会朱敏芳工程师及十余位学会老师来到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为高一学生带去“千言万语话‘地图’”校本课程中3个模块的教学并进行操作指导。去年5月,青山高中的“融和共生”政史地课程基地通过江苏省教育厅审批,正式立项。今年9月,课程正式向学校高一年级学生开放。

  户外地理课绘校园地图

  “千言万语话‘地图’”课程以地理学科地图为载体,“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分为地图与国家意识、地图与学科、地图与生活、地图与测绘、地图制作等五个板块的学习内容。“课程的开设受到了锡惠公园测绘园的启发。与市测绘地图信息学会联系后,他们十分支持,与我们商讨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教学。”副校长荣杰说,上半年,市测绘地图信息学会还为学校送来一部经纬仪,这是学校课程基地建设的第一套仪器。

  朱敏芳在学生和老师眼中颇有老工程师的风范。记者见到他时,他正被学生围住,手把手教学测量仪器的使用。近期结束的室内课程上,朱敏芳讲授了测绘基础知识以及仪器的使用方法,并依据学校的卫星遥感图,选好了测量点位。“因为课时有限,朱工提前2小时到校,先把比较重要的点位测量结束,画好了相关的图。学生现在只需测量朱工留下的几个点位,这样他们有更多时间用在测量实操的学习上。”荣杰说。

  孙宇航原本就对地理很感兴趣,在学校的“课程超市”上看到这门课时,他便十分心动。“当时地图两个字加了引号,我就觉得会很有趣。以前地理课只在室内上,现在能走进大自然接触现代化设备,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

  一对一面试 教师备课多想法

  “我们开设的10门融合校本课都经过‘双选’,不光是学生选择课程,老师也会对他们进行面试。”学校办公室主任邓茂强说。在他所开设的“和亲史话”课程面试中,学生需要回答三个问题:中国朝代、和亲相关诗词以及和亲与民族团结的关系。“学生首先需要对历史感兴趣,其次有一定的政治历史功底,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课程学习。”邓茂强以昭君出塞为例阐释了课堂融和之处:“和亲与民族团结有关,这是政治方面的知识。昭君出塞的过程中途经何地,遇到哪些气候、地形上的障碍,这就与地理知识挂钩。”

  “深度认识世界——地理现象的本质”这一课程由物理老师葛腾霄教授。“身边的地理老师发现许多地理现象中有物理原理,但因课堂时间有限无法详细阐述,所以我就将学生感兴趣的地理知识点整理出来,从物理角度为他们分析原因。”课程规划从暑假开始,教案、课件等内容都需要葛腾霄从零开始准备,直到现在他还在对课件进行修改完善。据葛腾霄介绍,在“地球年龄多少年”学习中,同位素测定是物理学知识,寻找石头样本是地理知识,追溯到古人如何测定地球年龄则涉及历史知识。“学生的学习面广了,这就需要老师有更大的知识储备量,这是一个双向促进的过程。”

  场馆建设 “河、路、山”三园将竣工

  配合学校课程基地“一路山水”系列课程(“路”课程、“山”课程、“水”课程)的开设,青山高级中学进行了“三园”建设。在学校沿路的墙壁上,画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标志性建筑,这里也成为了政治学科室外活动场所“路园”。“稍后在每部分墙画旁,我们会贴上二维码,利用电子设备扫码就可以链接到相关知识点,利用网络支持课程。”教科室副主任黄邵震介绍说。历史学科对应的“河园”是大运河微缩景观,地理学科所对应的“山园”会引进大型模型和测绘设备,整个室外活动场所约于11月底竣工,相关课程的室外教学也将在其中展开。

  “我校有本地学生、新市民子女、来自全疆各地州学生以及通过对口援建项目入学的克州地区学生,这其中就有一个融合的过程。学校周围有惠泉山、大运河,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建设‘融和共生’政史地课程基地的设想。”邓茂强说。课程是基地建设的关键,为了打造高质量的基地课程,学校采用面向全校老师“招标”与“聘请”领域内专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基地课程的开发、开设。(杨涵/文 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