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二泉月·书苑

看剑桥,写剑桥

  我的枕边书·曹惠民

  英国剑桥大学本与我没一点干系,从未踏足过,更非母校,却因年近40的大侄女(已是北京某985大学的教授)还要到剑桥留学,就读了两本写剑桥的书(萧乾《负笈剑桥》、金耀基《剑桥与海德堡》),还买了马伯英的《剑河的凝思》、刘兵的《剑桥流水》、谢金玄的《跟徐志摩去流浪》、曾剑秋的《相约剑桥》、刘永主编的《剑桥人的智慧》等几本书,并且还写起了剑桥,那是二十年前的事了。最终她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博士论文成为剑桥文学博士。

  这本《穿越剑桥——漫忆剑河八十年》(林湘北编),是2003年由南方日报出版社推出的大学堂系列之一,收录了很多中外名人书写剑桥的文章,除了徐志摩、萧乾等作家之外,还有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中科院院士邹承鲁、做过台湾经济部长的李国鼎、中国社科院文研所所长陆建德、世界冠军邓亚萍等,基本上都是当年的剑桥学子。

  我是此书35位作者中并没有到过剑桥的两位作者之一(另一位来自台湾)。书中收录的拙作《独语剑桥——20世纪中国学人怎样书写剑桥》,是此书出版前两年我发表在剑桥大学刊物《剑河风》上的。拙文简要论析了从萧乾、陈之藩到金耀基、马伯英、童元方(她曾与我见过一面)五位华人学者作家的剑桥书写,也算是我对剑桥的一种解读。

  认识剑桥,从徐氏康桥开始,很自然地会觅诗剑桥,不仅看到富有浪漫风韵的雾里剑桥、康河柔波、导师的烟斗、卡文迪什实验室的灯光,还有李约瑟鲁桂珍的爱情、霍金的故事、李光耀与女朋友的轶事、葛剑雄眼里大咖用餐的“高桌”……更会思考,为什么剑桥能出牛顿、达尔文、罗素、拜伦、弥尔顿这样世界顶级的众多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对于察理明善的剑桥精神,剑桥汉学产生的历史基础便也会产生一份新的认知,于是就有了我的剑桥书写。

  曹惠民,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