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日历,快到儿童节了。媒体上是各种与儿童吃、穿、玩相关的广告,以及各种儿童节活动的预告,窗外楼下的小学教室里,孩子们的稚气的朗读声,把我带回逝去的童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儿童节,尽管已那么遥远,但往事并不如烟,小学一年级时的那个儿童节,一直铭刻在我心中。
“六一”前的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睡,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画面一个连着一个,想着明天将会发生的事情,显得心神不宁。“六一”那天,我起得很早,吃完外婆为我准备的早餐,便离家走出深深的小巷。那天有件大事等着我——我将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能戴上红领巾,是我儿时的梦寐以求。于是,不由加快了脚步,连蹦带跳赶往学校。
上完两节课,我随老师步行去吴桥附近的解放电影院,庆祝“六一”儿童节的活动在那里举行。能容纳几百人的电影院里座无虚席,在“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少先队队歌声中,庆祝活动开始了。这样的场面,于我来说是第一次,激动的心情无法形容。特别是我作为班上唯一的学生代表参加庆祝活动,还上台领取红领巾,怎能不骄傲和自豪!毕竟,那时的儿童节,精神上的“礼物”在我们心里有更高的地位。
以后的儿童节,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父母忙于工作,没时间陪我们过节,也没儿童节的氛围。记得上小学二年级时,儿童节前的一个周日,妈妈答应给我买一本书,作为儿童节的礼物,为此我提前几天就去了北大街上的新华书店,“看中”我想买的书。那是一本名为《东方红》的书,讲述的都是革命故事。我拿到书后,如获至宝,在那精神生活贫乏的年代里,一本薄薄的书,一直陪伴着我,读了一遍又一遍。
后来慢慢地长大了,儿童节也在我们心里渐渐淡化了。
再关注儿童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女儿出生后。女儿上幼儿园时,每逢儿童节,我总是调休带她去锡惠公园或城中公园玩,给她买些贺卡、文具、书籍等小礼物,后来又自己动手做贺卡送给她。当然,戴上红领巾,拿回“三好学生”的证书,受到市、区表彰,也是女儿高兴的事,但她没有得到过吃一顿大餐或是外出旅游的奖励。而对于我们做父母的,仍然觉得精神上的鼓励比物质性的重要。
记得女儿小学五年级的那个儿童节,我告诉女儿,我会调休半天,陪她去锡惠公园。女儿说:“爸爸,我跟同学约好了,我们明天有活动。”那一刻,我忽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欣喜女儿长大了,她有自己的活动、自己的朋友;也感到有些怅然,觉得女儿不是太需要我的陪伴了。
看着如今的孩子过儿童节,不由感叹: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丰富的消费品和活动让孩子们的节日多姿多彩,也让孩子们见多识广。但如何让孩子们的节日真正过得有意义,也应该是家长们思考的问题。但愿孩子们也能在上了年纪后,记忆中能留下对儿童节的深刻印象。
(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