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乐龄·悦苑

无法复制的美味

  前些时候,朋友盛情邀请我去乡下旅游,下榻于一家农家乐。这处农家乐正是四十多年前我下放的地方,也是我的第二故乡,算是故地重游吧。

  印象中,当年来这里插队时,一切都是那样的荒凉,吃的是粗粮大锅饭,住的是土坯墙茅草房,干的是苦力活。这次回来,眼前的一切那么熟悉,又那么生疏,变得让人“不识庐山真面目”了。

  昔日知青点的旧房子已新盖成了琉璃瓦房,原来的大统间改建成一间间装潢一新的客房,新颖漂亮而舒适,知青就餐的“大食堂”还在,大烟囱高高耸立着,炊烟袅袅,像飘逸的彩带。

  中午,朋友领着我来到“大食堂”。“大食堂”是一个大间,里面装潢一新,可供几十人同时用餐。朋友告诉我,这个农家乐是一位姓郭的师傅办的。正说着,迎面走来了一位胖胖的师傅:“欢迎回来,欢迎回来!”看着来人,我一愣,细看正是郭师傅。当年,他给我们知青点烧饭时,还是一个帅小伙,几十年过去了,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一道道印记。郭师傅与我年龄相仿,我们相处愉快,闲暇时总喜欢凑到一起谈笑聊天。他会烧菜,乡下人家办红白喜事,都请他掌勺。他烧的红烧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那时,他常烧红烧肉给我们吃,即使是不喜欢吃肥肉的我,也能吃上几大块。

  回锡后,因生活环境改变,工作琐碎忙碌,我渐渐淡忘了郭师傅的红烧肉。

  开饭了,我们一行十人正好一桌,畅所欲言,吃得舒服自在。我又想起了昔日的知青生活,虽苦犹乐,吃大锅饭、住集体宿舍、一起劳动,多有意思啊!不一会儿,郭师傅端上了一大盆红烧肉:“你们最喜欢的红烧肉来喽。”诱人的鲜香中,大家你一块他一块地吃了起来。在城里聚餐时,肥肉从不沾嘴的老谭,也一筷不让,吃得满嘴冒油。大家边吃边称赞郭师傅的手艺,没多久一大盆肉已一块不剩。

  聚会过后,郭师傅的红烧肉一直萦绕脑海。一个星期天,我约几位老知青好友来我家聚餐。众多菜肴中,就有我学做的郭师傅的红烧肉。一样的食材,一样的调料,用心做,重视每个环节,一阵忙乎后,一盆红烧肉烧好了,大家你搛一块他夹一块吃起来,但“去化”速度不快,一个口快的朋友说:“哪像郭师傅的红烧肉啊。”我吃后也这样认为。一位略懂厨艺的朋友直击要害:“你这是煤气灶上烧出来的,人家是大锅灶烧出来的,柴火大锅慢炖细煨,汤汁入骨入里,加上郭师傅的妙手,能不好吃吗!”

  是啊,美食的做法可以复制,但它自带地域属性和个性特征,是匠人的绝活和匠心的传承。任何事情一旦离开了特定的环境与条件是无法完成的,就像换了环境,无论如何复制不出郭师傅的红烧肉一样。(谢建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