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梅容 文 |
老家在浙江山区,七分山三分田地,粮食不够吃,山区农民为谋生吃苦耐劳。《龙游县志》载:“民生山谷间,农务勤,治无隙地。”这个无隙地就是指田头地角,种点经济作物,如豆类,补贴家用。
从前在乡下,记得父母说:豆子是好东西,种在田埂上,不占田地,它的根将空气中的氮气固化为根瘤菌,成了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深受农民欢迎。
那时候,农家普遍穷,一年吃不上几回肉。有了豆子,农民的腰杆子就挺直了。过年过节做两板豆腐,待客和自家做菜都有了。年年做豆腐,山里人也出了名。龙游开洋豆腐干被当地人称为“素火腿”,始产于清光绪年间,系刘永泰豆腐作坊出品。它味鲜质嫩,爽口开胃,水分少,耐储藏。既可作下酒菜,又可佐餐,成为传统食品。龙游毛豆腐做法讲究,有俗语美称:“没尝毛豆腐,枉为龙游客。”
龙游鱼头豆腐名闻遐迩,传说乾隆皇帝三下江南,路过龙游,品尝到炖得滚热火烫、红油绿蒜的鱼头豆腐,吃得津津有味,竟忘形地对伴驾高嚷:“朕封鱼头豆腐为天下美食如何?”这个传说未见史料记载,但乾隆在我们老家御题:“灵山豆腐庙下酒,铜钿银子出溪口。”这是千真万确的史实,在县志和民间都有文字记载。
父亲从前在饮食店,做豆腐出名,是上世纪50年代溪口区手工技能比赛第一名,工资和区长一样高,这是我大哥和我讲的父亲的传奇。父亲做豆腐出大力,爱喝两口,特喜欢就着炒黄豆过酒。那豆子晒干,炒了香头是好,越嚼越香,馋得我们常瞅空抓一把过瘾。不过太硬,牙不好咬不动。
至于土豆,山区人当粮食用的,过了正月,米缸里米浅下去了,会当家的老娘,时不时煮掺了土豆、番薯、南瓜菜饭果腹,吃得我两眼放绿,肚子冒酸水,长大了对土豆敬而远之。
花生豆,我们叫“辣火生”,大人小孩都喜欢。大哥二姐工作了,家境好转,父亲种过一小块地。过年炒了,老娘留下待客的,装在洋油箱里。剩下按人头分成几份,属私货,我们各自藏好。
二哥和我总是最早吃完,然后看着三姐,临睡前抓两颗,剥开扔进嘴里,嘎嘣嘎嘣响,那个香哟,真是馋呢。想想爹娘有言在先,只能装作闷头大睡,心里头诅咒,快点让头顶上窸窸窣窣的老鼠拖去,当口粮。
白驹过隙,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日子,不愁吃穿。这些土豆、毛豆、花生豆随时能买到,反而那馋劲消失了。
问世间,豆为何物?无它,唯相思挂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