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 杰 文 |
无锡是江南水乡,许多人祖祖辈辈临水而住、安居乐业,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的赋予、清新的美景、水道的便利。我家老宅门前就有一条小河,它紧靠南长街,是“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古运河精华段的分支。小河呈“厂”字形状,将老宅所在的地块拥抱。宛如一位弯腰洗漱的美丽处女,宁静而羞涩、平凡而优雅。河水终年静静流淌,水质清澈,水波不惊,滋润着沿河而居的人们。在我眼中,老宅小河边的四季都是那样的靓丽:初春的芳草茵茵,盛夏的蝉鸣声声,深秋的落叶纷纷,严冬的白雪皑皑……但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发生在夏天小河边的历历往事。
一进入夏季,在柳枝长垂的小河边,我便和几个玩伴一起开始“寻宝”之旅。扒开地面小草,搜寻树下小洞,用小刀深挖,一只带着硬壳还没蜕化的知了便露在眼前,收获颇丰时一天的战果能有十多只。装在塑料袋带回家,经过一夜时间,一只只知了便纷纷从硬硬的“铠甲”中破壳而出。凭着蜕下的蝉壳,便可以在发小们面前大肆炫耀一番。将其送到中药店,得到的钱还可以买到四分钱一支的果汁棒冰、五分钱一支的赤豆棒冰。要是凑足两角四分钱买一块光明牌的冰砖,那绝对是“土豪”级别的享受,会引来小伙伴们惊羡的目光。
枕河人家的男孩,夏天淴冷浴是必备节目,也是基本技能,而家长们往往因安全问题而不同意。小鬼头们便想出了种种绝招来应对:剃头发,将短头发沾满全身;经常当“义工”帮助邻居搬煤球,搞得灰头土脸;站在河边故意让别人泼湿衣服。如此面目站在家长面前,其意不言自明。大人们早已看穿这些伎俩,却也无可奈何。在一声“小赤佬,去吧!”的呵斥声中,我们便如同中了大奖般地撒腿跑向小河。从起初的呛水、狗刨式到蛙泳、自由泳,小河成了孩子们学游泳的天然训练场。
小河“河翻”更是记忆中的趣事。每遇天热高温后下雨降温,河底闷热。鱼虾们便耐不住浮上水面透气。“河翻了!”在奔走相告声中,家家户户便亮出了“十八般兵器”:鱼叉、海兜、搭网、扳网……想尽办法捕捉鱼虾。老手们还总结出了经验:河虾沿岸边成群结队游,用海兜放在前面静候即可;穿条鱼生性好动,喜欢一群群游浮在水面,但一受惊吓就下沉,随即又立马露面,鱼叉要紧贴水面快速有力;鲫鱼不愿多动,经常是单个浮在水面随波逐流,但一有情况就潜下水好久,需要守候者耐心等待。拿着叉到的一袋穿条鱼回到家,母亲便剪去鱼头、挤掉内脏洗净,用盐搭好咸头,放到油锅里一炸,拌入葱姜和佐料,一盘香松酥脆的油爆鱼就上桌了。那种美味,回忆起来至今仍齿颊留香。
夏夜是“快乐时光”开启之时。傍晚的小河边,地面早早用河水浇透赶走了暑气,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桌子便登台亮相。不多时,饭菜的香味便在四周空气中飘散开来,家人边享受着河水的清凉边大快朵颐。关系好的邻居还会热情地交换着菜肴品尝,甚至拼桌同食。散装啤酒、麦精可乐、麒麟汽水下肚,便扯开了天南地北、工作经历、生活琐事……夜幕降临,大家在河边搁好铺板、抬出躺椅,点起圆盘的蚊香和粗壮的蚊烟条(主要成分是木屑和农药,现在已经绝迹),在驱赶蚊子的同时,刺鼻呛人的味道亦让人难受。开凿水井的人家,将西瓜用网袋吊浸在井水里,苏蜜瓜、爆炸瓜、沪东26号即成了冰镇西瓜。此景加上蒲扇的拍打声、说话的嘈杂声、椅子的搬动声,汇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纳凉图。小孩们要么就着昏黄的路灯摆开战场下四国大战军棋,要么早早地围坐在一起,听几个平时爱看“手抄本”的年轻人讲述着恐怖故事的情节。《一双绣花鞋》《绿色的尸体》《恐怖的脚步声》让人听得毛骨悚然,却又因内容诱人而使小鬼头们欲罢不能。曾有邻居家的父母吃完晚饭外出,姐弟俩听完故事回家后,竟然不敢开灯。待父母回来,发现家中一片漆黑,到小河边遍寻孩子无果。再返回家中,一打开房间电灯,小姐弟俩一阵大呼小叫,用毯子蒙着头,浑身大汗淋漓,身子瑟瑟发抖……后来有的人家自己装了电视机,便给纳凉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元素。他们在9寸电视机前面安装放大镜置于屋外,观众就会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姿三四郎》《大西洋底来的人》则是小家伙们津津乐道的内容。
随着市政建设道路拓宽,老宅旁的小河由原来的六七米宽缩水了一半多,夏日里再也见不到儿时清澈的河水和河边洗菜、洗衣的场景。家家有了空调,当年的消暑纳凉图不再展现。但不管何时,无论何地,在你身边发生的一幕一幕,已经留在我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