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熙宏 文 |
芙蓉山位于原无锡县东北塘公社和八士公社交界处,山虽不高,却风光秀丽,名胜众多。经过长期开山取石,芙蓉山被毁掉了。然而,芙蓉山分明还活着,活在当地人民群众的心里。老人们口口相传,叙述这座小山名气多么大,庙会多么热闹。芙蓉山原址建造了一片别墅,取名“芙蓉山庄”。原址周围的道路,有芙蓉一路、二路、三路、四路、五路,好家伙,一口气命名了五条“芙蓉路”。“锦绣芙蓉地,物阜东北塘”是当地响亮的宣传口号。这种社会性的思念和怀旧,正印证了那句著名的格言:“世界上有的好东西,失去了以后才会感觉到它的宝贵。”如今,这种思念和怀旧得到了新的升华——当地政府正在修建“芙蓉山文化公园”。
披着初秋的阳光,我参观了建造中的公园。文化公园实至名归,一位响当当的艺术大师足以支撑起这片文化的天空,他就是长眠在芙蓉山麓、享誉中外的文化名人——倪瓒。倪瓒是元代著名画家,被推崇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倪瓒去世后,躯体托付给芙蓉山。几百年来,芙蓉山一直深情地陪伴着先贤。如今,倪瓒成了文化公园的灵魂和图腾。
走进公园大门,迎面而来的是高大的倪瓒雕像。他姿态飘逸,手握毛笔,目光凝望着前方,似乎正在构思一幅新的图画。雕像前两旁石碑上,镌刻着倪瓒的诗词。他是丹青妙手,也是诗词高手。“池泉春涨深,径苔夕阴满”“华林散清月,寒水淡无波”“鸥明野水孤帆影,鹘没长天远树青”……一首首,一句句,清新自然,疏朗旷远,展现了淡雅秀美的江南景色。倪瓒以非凡的心灵感悟大自然,以非凡的才华对话大自然。这种天才的感悟和对话以图画和诗词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倪瓒墓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墓区古色古香,规整典雅。牌坊高耸,长长的墓道通向墓包,两旁树木扶苏,芳草萋萋。墓碑上几个大字十分醒目:“元高士倪瓒之墓。”墓区西侧是一个寺庙,每天,晨钟暮鼓萦绕着先贤古墓,意境优雅深邃。倪瓒墓后面,有一座十几米高馒头状的小土山,一看就知道,这是人工堆砌而成的。可是,走近仔细观察,发现山脚有石头——那是芙蓉山留下的“边角料”。倪瓒墓是著名古迹,很早就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当年开山取石有所限制,不能靠得太近,无意中使这些石料保存了下来。我们要感谢倪瓒,冥冥中他留住了芙蓉山的根。这座小土山该怎么命名呢?根据公园规划,叫芙蓉山。似乎有些牵强,此山不是那山,小土山与当年名胜众多庙会兴旺的芙蓉山不可同日而语。然而,这样取名也未尝不可,因为二者确实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公园中心,有一个很大的土坡,绿树挺拔,碧草如茵,一个美术培训班正在开展写生活动。几十位孩子三三两两坐着,在老师的指导下,聚精会神地挥动着画笔,雕像、纪念馆、牌坊、寺庙 ……公园内所有美景都逃不出他们稚嫩而敏锐的目光,被他们一一定格在画纸上。多么和谐多么富有韵味的情景啊!在著名画家的纪念地学习笔墨丹青,还有比这更好地对先贤的纪念吗?倪瓒先生地下有知,一定会高兴得笑出声来。
建造“芙蓉山文化公园”,令人欣慰,值得期待。衷心希望公园能像她的名字一样美丽灿烂,充满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