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乐龄·悦苑

“面对家属的冷漠,会有想放弃想法”

  记者:您的本职工作是什么?

  苏敩:我最早是在2003年开始从事民间救援工作。当时被派往德国学习救援技术,2008年,随部队赴汶川完成地震救援后不久,正式离开部队,结束了30年的军旅生涯,便专职从事救援工作。后来还自费去国外进修过救援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救援技能。2014年成立了北京市志援应急救援服务中心,做过山地救援和灾害救援,传授救援知识和技能。从2016年开始寻人,2017年1月,北京市志援应急救援服务中心在北京市民政局正式注册。

  记者:介绍下您的团队?成员构成?

  苏敩:我们这支队伍从最初的5人成长为现在的五六百人,专职队员只有4个,大部分是兼职,他们中既有公务员、科研人员,也有国企员工、个体户、退休工,年龄最大的搜救队员60多岁。搜救队员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加入的:第一种就是我曾经在山地救援过程当中帮助过的人,或者是我在讲课过程当中,认为我的理念很好加入团队的。

  第二种就是在志愿北京平台找志愿项目时,看中了我们这个项目加入的;第三种是我们在寻找老人过程当中,有老人的家属和朋友主动加入的,像滚雪球一样成员越来越多。

  记者:免费寻人的费用靠什么来填补?

  苏敩:我测算过,每找到一个老人,团队支出费用大概会超过5000块钱,也有一小部分费用由志愿者个人负担。寻找老人是不需要钱的,我们在救援过程当中会向家属承诺,不以任何方式和任何形式收取家属的任何费用。

  最初我在社区讲课时也是不要钱的,谁愿意听,我就免费把安全常识教给大家,后来慢慢的发现这个团队是有大量的费用支出需要的,比如在救援过程当中队员要喝水、吃饭,车要加油,而且救援队正式注册后我们通过沟通确定了4名专职队员,所以也就有了开工资、交社保的支出。这部分费用我们主要通过给有需要的单位制定应急预案、授课等方式获得,每个月至少需要5万块。

  记者:在救援经历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

  苏敩:说实话,在这将近300起救援中,我参与了大概200起的现场指挥,每一起都是非常深刻的。让我想来就落泪的有几起,去年有一位65岁的队员、服役多年的老兵,他在外寻找那位走失11天的老人时,因一天行走了38公里当晚回到家就病了,送到医院再也没出来,后来老爷子就逝去了,还留了一句话,“今天我多走一步,老人离家近一步”。

  搜救队员其实没有年龄的限制,现在团队当中有一个从政府部门退休的老爷子,他给我们写的承诺就是“在救援过程当中出现任何意外,家属不会找麻烦”,他很和善,也特别热衷学习有关阿尔斯海默症的内容,每次出队他都负责跟家属去沟通。

  他的家人也支持他做这件事儿。他逼着他的儿女写了承诺,不过我们也给他上了一份大保险,所有队员都有保险。

  记者:在救援经历中有想放弃的时候吗?

  苏敩:有的时候面对家属的冷漠会有想放弃想法,甚至想打他们一顿,我给你举个例子,有个老太太家里头是二次拆迁户,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在老人走丢好几天后,我们建议家属在寻人启事上要写明悬赏金额。

  经过三四个小时后,她的两个女儿郑重地告诉我们:写1000块钱。就在寻人启事写出来的时候,一位街坊说前两天老人二闺女家的狗丢了,出了5000元寻找。

  后来寻人启事上的金额变成了10万,老人的另外一个老街坊找到了我们,她说“我愿意出10万把老姐妹找回来,一旦有人找回来,就把这10万酬金给他。”

  当时这位老街坊是坐着轮椅来的,并当场表示与那三家人断绝来往。遇到这种情况,已经不能以家属的表现为意愿了,谁家都有老人,谁都会老,我们还是尽心把老人找回来了。

  (据北京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