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二泉月·市井

一对不能忘却的夫妇

  | 董晓 文 |

  从泰伯的谦让,专诸的智勇,李绅的悯农,李纲的忠节,顾可久的“鲠骨”,到东林先贤的家国情怀等,无锡先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一座挖不完的金矿。其中,廉泉夫妇的仗义豪情及对文化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永远值得我们颂扬。

  廉泉,号南湖,1868年出生于无锡城内水獭桥边原鸿运大酒店附近。五岁入学读书,后入南菁书院学习,与孙揆均、吴稚晖、俞复、丁宝书等同学,1894年中举人,有“无锡才子”之誉。1895年,赴京会试时,参与了康有为“公车上书”。曾任清政府户部郎中等职,在京期间,结识了不少革命党人,其中有苏曼珠、徐锡麟、吴禄贞、秋瑾等人,后来又结识了孙中山。

  廉泉才高八斗,让他有幸得到了一位好夫人吴芝瑛。吴芝瑛1868年出生于安徽桐城官宦之家,“桐城派”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卓越的地位。吴芝瑛父亲吴康之,历任多地知县,工书善诗。其伯父吴汝伦曾入曾国藩幕府,是晚清著名“桐城派”作家、教育家。吴芝瑛自幼博览群书,文章、诗词、书法样样精擅。

  廉泉为官朝廷,利用其地位和影响,对革命党人经常给予帮助支持。因其家和秋瑾近邻,廉泉和秋瑾丈夫王廷钧同事户部,芝瑛和秋瑾常相聚于内室,志同道合遂为至交,并和徐寄尘女士三人结为异性“三姊妹”。稍后廉吴夫妇还资助秋瑾赴日本留学。目睹清政府的日益腐朽,廉吴夫妇毅然弃官南下,赴上海曹家渡建“小万柳堂”,专注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1907年,秋瑾在绍兴英勇就义,朝廷把欲为秋瑾收尸者视为同党,廉泉吴芝瑛夫妇与徐寄尘采用“偷尸”的方法,冒着巨大风险将秋瑾遗体营葬,后迁于杭州西泠桥畔,吴芝瑛为秋瑾亲书墓志铭,还将上海“小万柳堂”内室改题为“悲秋阁”,并发表了《秋女士传》等文章,清政府欲加害于廉泉吴芝瑛夫妇,因国际友人麦美德在英国《泰晤士报》发表声援文章,造成了国际影响,清政府才作罢甘休。

  袁世凯逆篡称帝,袁氏之子袁克俊是廉泉吴芝瑛女儿的未婚夫,但廉吴夫妇毅然投入反袁斗争行列,吴芝瑛致书袁世凯:“公朝去,而吾民早安;公夕去,而吾民晚息;公不去,而吾民永无宁日。”

  廉泉夫妇除了参与近代史上许多国事大事之外,他们对文化教育事业还做出了巨大贡献。

  廉泉夫妇文章、诗词、书法都有时名。尤其家中还富有收藏。1897年,廉泉发现吴观岱画画很有才具,遂不嫌其贫寒,将其带至北京发展,并举荐吴观岱入清宫如意馆,为光绪帝画课本故事稿。还尽出所藏,让吴观岱临摹学习。吴观岱在北京15年,通过廉泉的人脉关系,结识了许多政界及书画界朋友,交往颇多的有袁克文、金北楼、傅心畬、姚芒父、吴昌硕、陈师曾、林琴南、齐白石、陈半丁、杨味云,杨组云等,他们或结社,或唱和,或合作,种种文化活动使吴观岱的气局和画艺有根本性的改观和提升。1912年,吴观岱回无锡以作画和教授学生为业,入室弟子著名的有秦古柳、诸健秋、顾坤伯、杨令茀、侯碧漪、周文彬等,胡汀鹭、钱松岩等也受其影响不少。“梁溪画派”真正达到了鼎盛期,吴观岱能成为领袖人物,与廉泉吴芝瑛夫妇的大力襄助是分不开的。

  因廉泉参与康有为发动的“公车上书”,所以康廉两人一直保持着良好私交。徐悲鸿先生早年赴上海求学,由于家境贫寒,生活十分艰辛,所幸哈同花园征集仓颉画像,因康有为力荐,徐悲鸿巨幅水彩仓颉画像一举夺冠成名。由康有为先生介绍,悲鸿先生结识了廉南湖,在之后“徐悲鸿自传”中,徐记述“时又识廉南湖,极为契合,遂知名于沪”。1919年,徐悲鸿画马一幅,赠浙江督军卢永祥,廉泉为此题诗四首《徐悲鸿为卢使君画马》,当时,徐悲鸿尚未出道享大名,而廉泉已是驰名全国的泰斗级人物。廉泉为悲鸿画作题诗无疑有提荐含义。1926年,悲鸿先生留学归国,还把一幅自画素描像赠予廉南湖。徐悲鸿曾数次创作《九方皋》,其中一幅现藏清华大学美术馆,在画右下角,署以“辛未初冬第七次写此,并纪念廉南湖先生,感喟无极。悲鸿时授徒中央大学,居丹凤街”。

  廉南湖与徐悲鸿前后交往十多年,直到廉南湖去世后,徐悲鸿居京作为画坛盟主,还经常前去探望南湖先生的家人,足见廉徐二位的交契情谊。

  1902年,廉泉夫妇南下上海,建“小万柳堂”退仕隐居,与俞复、丁宝书等人集股创办文明书局,是中国最早的出版翻译机构之一。他们较早应用珂罗版印刷技术,印刷出版了大量画册、碑帖等。从吴观岱当时印刷的画册看,十分精美,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廉泉还支持无锡画家赵鸿雪赴日本学习照相铜版技术,赵回国后经反复试验,技术试制成功,随后,文明书局翻译出版了大量国内外图书,涵盖了语文、数学、理化、历史、地理、医学、农桑等多个专业领域,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戊戌变法后,廉泉夫妇认为,中国要发展富强,必先开化民智。因此廉泉和杨模、俞复、侯鸿鉴等人在无锡创办了竢实学堂、三等学堂和竞志女校等,并将自己的私宅作为校舍。受夫君影响,晚年吴芝瑛病居无锡夫家,将安徽桐城祖产良田数百亩,约值万金,不顾权贵和族人的反对,做了十分艰辛的努力,慨然捐资作为办学经费,在老家浮山创办“鞠隐学堂”,使家乡贫家子弟得以就读。廉吴夫妇几乎把所有的积蓄用到文化教育和公益事业上,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然而,他们自己的晚年生活却十分简朴清贫。

  人生于世,大凡能推动历史一点点进步,都不是容易的事,何况廉泉吴芝瑛夫妇,直接参与了“公车上书”,义葬秋瑾,提携吴观岱、徐悲鸿,反对袁世凯称帝,创办文明书局等等,每件事情都可载入史册,故我们不仅不能忘却他们,还应该大力宣传他们,并把他们作为楷模,广泛传颂,引领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