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二泉月·文学

摄影人的情怀

观唐浩武《农民工》摄影作品

  | 蒋声祝 文 |

  笔者对摄影知之不多,勉强算是个爱好者。一年前有幸成为唐浩武的同事,一个办公室的耳濡目染,限于天资浅薄仅仅略有所得。但所见所感唐浩武对摄影的那份热爱和专注,确实是印象深刻。最近,参加了唐浩武的《农民工》摄影分享会,又细细品味了《农民工》摄影展览,听了一众专家的介绍点评,感触良多。作为爱好者,也想从局外平行的视角,把个人感受一吐为快。

  《农民工》是纪实摄影。纪实摄影作为摄影的主流,是一种凝固沉淀的历史。纵观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最近几十年尤为风云际会、宏伟壮阔。如果从全世界挑选一个社会变化最深刻复杂、文明进程最高歌猛进的国家地区,那无疑是一日千里沧海巨变的中华大地。这个进程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以涌动伟力支撑着改革开放大潮浩荡,居功至伟却沉寂社会底层,这就是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即大家习惯称呼的农民工。

  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群体曾远离我们的光圈,鲜有聚焦的镜头。这次参加唐浩武的《农民工》摄影分享活动,看着一幅幅以农民工为主角的照片,历史的大纵深、全方位、多角度,把记忆一下子拉近,深深感到视觉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我觉得,对个人、对社会,这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纪实摄影作品。

  《农民工》的纪实摄影能够成功展出,展现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摄影的一种深厚情怀。情怀对于摄影而言,是摄影创作的灵魂底蕴,决定着摄影艺术追求的视野高度,比摄影理论技术的熟练更加重要。情怀所系即为摄影的目光所聚,决定着光圈对焦的是精英高层,是风花雪月,还是人民大众、底层疾苦。罗伯特·卡帕说,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我想,这首先是心的贴近,是唐浩武与农民工兄弟心的贴近,对普通劳苦大众的深厚情怀,才有《农民工》的创作。

  情怀有点神秘莫测,但也非无迹可寻。唐浩武的家庭,细细追溯起来,也是红色革命大家庭的后代,亲戚故旧多有江南文化名人,父亲是造船厂工程师,也许是长期的家庭熏陶,天生传承了对普罗大众的亲近情怀,这种情怀自然决定了艺术创作的方向,融入进摄影创作的主题。

  每一件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美力作,都来源于艺术追求的沉淀积累,根植于艺术创作的可贵坚守。潜心静气的可贵坚守,作品才经得起岁月磨砺而不湮灭,随着时间洗礼越发厚重,超越时代闪耀价值。唐浩武《农民工》的创造,历时20多个冬夏春秋,既有大量日常路边工地精彩的偶遇抓拍,又有深入工棚掏心交友的苦苦寻觅,既有寒冬腊月的耐心执着,也有炎炎烈日下的不懈坚持,既有白天农民工辛勤劳作的精准聚焦,也有半夜三更农民工背后点滴的一线体现。以20多年的坚守积淀,才有这份沉甸甸的丰硕收获。我相信,可贵的坚守就是历史的检验,随着时间推移,《农民工》这部精品必将更加凸显其艺术价值。

  艺术创作的终极目标是深入人、感染人、影响人,以超脱的个人艺术追求,内涵着自觉的社会责任。唯有如此,作品才有长久的鲜活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实现艺术创作的社会价值和使命担当。唐浩武《农民工》创作,多是采用朴实的创作手法,内容形式合二为一,把一个朴实的群体展现得真实而深刻、鲜活而灵动,把这个群体从社会底层推向艺术舞台,从社会边缘拉进关注中心。以摄影机为工具,通过一张张照片,使观者得以细腻触摸到他们的情感喜怒,深入洞窥他们的心灵脉动,清晰树立起农民工的立体形象,大声肯定这一群体的蓬勃力量,当仁不让地为农民工大声代言。这种创作,自然地激发着、引领着观者由远而近、由浅入深地了解农民工,更多地关注、思考他们的社会存在和历史价值,努力完成为农民工兄弟正名扬名的责任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