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二泉月·心情

冰与水

  | 一鸿 文 |

  印象中,无锡好多年没有这么冷了,零下七度,已经是久远的记忆。沿湖锻炼,水面冰封已久,真的是“二九三九冰上走”。这些天阳光灿烂,冰面似乎一直没有融化,冰面下的水草依稀可见,小鱼儿自在逍遥。曾经长满莲叶的池塘,结冰明显厚实,微微泛白。一些冰块包裹了枝叶,阳光里晶莹剔透,呈现一种清澈明朗之美。

  冰,是凝固的水。小学时,就学到水的三态:液态、固态、气态;名字也不同:水、冰、水蒸气。大自然中的水分,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因为温度不同,水呈现出不同状态,但本质不变。水,随形就势。从悬崖冲天而出,便飞流直下三千尺;从山间而来,则化作涓涓细流;点滴汇入大海,又浩瀚无边。水遇寒结成冰,冰受热化作水。水,似居无定所,又随处可居。人如水,要适应环境,但不能忘了初心。

  水很常见,对大多数人来说司空见惯。拥有时,可能无所谓,意识不到存在感;缺失时,才会感觉水很重要。小时候看《上甘岭》,战士们对水的渴望无法切身体会。2005年到新疆魔鬼城,荒无人烟,地面皲裂,想着大地母亲多么干涸。中国这么大,西南地区水源丰沛,西北地区严重缺水,成为人们生活与经济发展的瓶颈。地球被71%的水所覆盖,而淡水资源只占2.53%。据水利部统计,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2012年深秋,独自从亚丁的牛奶海攀登上五色海,口干舌燥,又冷又累,没有带水异常难受,厚着脸皮问人家要水喝没有。那一幕,刻骨铭心,从此以后,随身总是带个水杯,有备无患。正所谓,失去才懂得珍惜。

  冰,在江南不算多见。冰,水坚也,冬至三九则冰坚。形态的转化,也带来许多不同。水,可以冷或温,也能热,还会烫,应和了不同需要。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始终保持那份温度,直至自身消亡。真如有些人善于应变,有的人则始终如一。流动的水,凝结成冰,不再奔忙四处流淌,静静地守护一地,默然成景。

  小时候,天更冷一些,一到寒冬,屋檐下就挂满了冰凌,长的有一尺多,那冰凌角尖尖的,穿着棉袄棉裤棉鞋在墙角晒太阳,很担心掉下来砸了脑袋。那一回在长白山,树林里的房子上,结满了冰柱。特意摘了一根挥舞留影,足足有六十公分。北方冰天雪地,冰又成了人们运动的天地。溜冰滑冰,冰上各种运动和玩乐项目,其乐融融。有一年在北京过春节,北海公园冰封湖面,丫头连去两回,就为了在湖面上玩冰。冰,还成就艺术的天堂。在哈尔滨太阳岛上,第一次观赏冰雕艺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艺术家手里,堆砌出各种造型:城堡、桥梁、人物……无不栩栩如生,加上灯光的照射,成了另外一个童话世界。而15年前,当我辛辛苦苦耗费5个多小时,登上海拔4300米的七一冰川,眼前那亿万年不化的冰峰,在蓝天艳阳下分外晶莹耀眼,唯有感慨人生刹那何其短暂。

  水,几近于道。上善若水。老子崇尚水,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观河水而感,周游列国,开创私学,始成万世师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从中悟道,成就贞观之治,开启大唐盛世。滴水穿石。看似平常,却是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代表。流水不腐。藏污纳垢,却能沉淀自清。方言说“带泥萝卜,揩一段吃一段”,水再浑,也能洗去泥土。即便冻作冰,依然保持本体清净。

  这个冬天有点冷,许多地方的水结作冰,东林书院里的水缸里,冰层厚得砸不开。但冰不会太长久,一旦阳光温暖,总会化作水。坚硬如冰,终究柔情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