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二泉月·市井

早春荠菜香

  | 王晓娟 文 |

  前几日去桃园挖荠菜,中午便包了荠菜饺子,唇齿留香。

  野荠菜,是家乡桃园、沟渠、河堤、墙角随处可见的野菜之一,它萌于严冬,茂于早春,因其滋味清香独特,深受农家喜爱。“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是宋代爱国诗人辛弃疾咏荠菜的名句,道出了荠菜这一野生之蔬,是先春而萌,返青最早的报春菜。

  早春时节,漫步乡野,若你留意,就会发现野荠菜们揉着眼睛、伸着懒腰,早已从松软的土里钻出来,它们有的匍匐,有的卷曲,有的躲藏,似乎都很卑微地在生长着,但到处都有它们呼之欲出的身影。我想,荠菜是卑微的生命,没有人播种,也没有人耕耘,但是它们没有因此而自怨自艾,而是乘着春风的翅膀,把自己的身影洒向田野的每一个角落,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雨露就微笑。

  野荠菜,它的叶片边缘有明显的锯齿状,表面有一层细小的绒毛。有大叶的,也有地趴式小叶的,虽然长得不一样,但清新的味道却相同。立春过后,一场春雨之后,那时是挖野荠菜的最佳时机。挖荠菜,最佳时间当然是午后,一来没露水,二来春风轻柔温暖。吃过午饭,我和小伙伴就会约一起去挖荠菜。挖荠菜所需的工具是一个小铁铲,盛荠菜用的小竹篮也必须配备。

  挖荠菜,我从小就是大人们口中的一把好手,村上的婶婶阿姆娘时常夸我:这小丫头,个子虽小,但挖荠菜时倒是动作娴熟,手快如梭,别的孩子边挖边玩,只有她专心致志闷着头找、寻、挖,别的孩子半篮荠菜都没挖到,她的竹篮已高高堆满。

  荠菜营养丰富,古人早已食之。有时也会想,不知是哪位古人开了食荠菜之先河,让我们的餐桌从此多了这样一种草根美味?我最钟情的荠菜吃法,还是用荠菜包馄饨、饺子等。从田野中挖来的野荠菜,需细细拣去黄叶,一遍一遍清洗,将洗净的荠菜放入沸水,取出在沸水中烫好的荠菜,晾凉,挤去水分,配上少许青菜,用刀细细地剁碎,再加入肉末、食用油、鸡蛋、食盐、葱、姜末等拌匀成馅,荠菜饺子或馄饨出锅后,沾点糖醋生抽汁,咬一口,浓浓的荠菜味,香在口中,甜在心里,香溢满屋。

  近日,在家门口的超市见到诸多包装整齐的荠菜,一棵棵丰润娇美、风姿绰约,与我记忆中清瘦羞怯的野荠菜气质大相径庭。不用问,不用闻,一眼就知这新宠都是人工种植的,都来自塑料大棚。

  儿时初春,在田野、在桃园,与小伙伴争相挖野荠菜的情景,如电影般时常在眼前浮现,飘在记忆,飘在心里,从未走远。那一棵棵透着清新味道的野荠菜,每一次想起,都是暖意,每一次忆起,却又有一丝淡淡的愁绪爬上心头。如今,我和小伙伴们都已住上儿时想都不敢想的钢筋水泥大高楼,想找几棵野荠菜却不易了,回望来处,怀念乡愁,那些塑料大棚里的荠菜们,是否也会和我一样怀念广阔田野里风餐露宿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