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二泉月·书苑

阅读自觉与表达自信

读何况随笔集《在书香中呼吸》

  | 洪忠佩 文 |

  厦门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推出的《在书香中呼吸》,让我集中读到了作家何况分享的书香中国一脉,我在一缕缕书香中呼吸到了清新之气。

  作家何况从不同视角,对一批文学作品进行了解读:“这些人”“这些事”“这些书”,分辑构成了《在书香中呼吸》。尤其,在“辑三——这些书”中透露出了何况的阅读偏好。每一篇,都是他怀着敬意与作家对话,写人、评书,率性而不拘泥,情趣意趣盎然。

  军旅评论家朱向前是何况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学长,他在序《在书香中呼吸》中说:“何况的创作起点并不低,他在军艺文学系读书期间与人合著的长篇纪实文学《开埠》广受好评,后来获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何况写作转向的原因,除了爱读书的天性,恐怕还有理性选择的因素:与其写不出超越自己或同行的作品,不如收藏、阅读、研究、推介好书,让更多的人来分享,为中华文化传承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余香袅袅》)

  在我看来,何况收藏的近千部作家签名本和多年阅读的文学作品,大部分来自师友、同学。《在书香中呼吸》“辑一——这些人”中,开篇即《与王蒙的两次合影》,紧接着就是《送余光中先生登机返乡》,以及有关陈丹青、莫言、阎连科等名人轶事,都是他亲历亲闻的事,他抓住瞬间的细节描写,进行人物形象与性格的刻画,还有与作品关联的观照,细腻、生动、传神,每一位都能够找到很好的切入点与契合点。

  无疑,这些都是有“独特的文史资料价值”的。

  何况称得上一位痴迷读书藏书的作家,他的足迹当然离不开书店,在《琴川书店买书记》《寻访文学山房旧书店》,以及《淘书那些事儿》《旧书店应该这样经营》中,字里行间都彰显了一位爱书人与作家的情怀。有时,何况还从文化史的角度去发掘,沉浸在地方志与故纸堆中,像“辑二——这些事”先后推出了《“地瓜腔”说探源》《婺源“状元”考》《叶氏家族的百年沧桑》《张学良记错了》等篇章,旁征博引,从一个侧面嵌入,披沙拣金,为读者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在何况的心目中,好的书籍就是他的精神领地。有时,他会根据作品的文化特质去研究文本,去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和艺术精神,从中获得审美的提升,做到“形而上”,不断去凸显文学阅读的意义。

  很多时候,何况的阅读过程,也是反思过程。比如在“辑三——这些书”《不给世界增添文字负担》《找回“迷失的灵魂”》《<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白先勇妙解<红楼梦>》《沈昌文的“师承”》《“超级粉丝”眼里的汪曾祺》等篇章中,都贯穿了他阅读与表达的反思意识。

  以我的阅读偏好,更喜欢《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创作了名酒世界的植物》等篇章,生长在《诗经》《楚辞》《唐诗》《宋词》里的植物开始盈绿,草木气息扑面而来,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草木情缘。

  “在当代掌故笔记写作中,何况算把好手。”何况能够得到厦门大学谢泳教授如此赞誉,应与他多年坚持阅读写作所付出的努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想来,《在书香中呼吸》既是作家何况的阅读之境,亦是他阅读自觉与表达自信的理性思考。同时,他也为读者如何更好地阅读经典,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在书香中呼吸》,何况 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