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二泉月·市井

一夜好梦,不觉春晓

  | 徐子涵 文 |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阁窗。”颇具徽派建筑风格的“不一格”,有些突兀地隐映在竹林中。到了,这就是今天住的民宿了。

  一个呈环抱型面向街道的花园,有爬藤月季、紫藤花架和绣球花廊,诗意雅致。这屋子也看起来很有年头了,泛着油光的木柱,雕有莲花的榫卯结构,云纹的镂空门窗,和青石板一起诉说着过往。

  门开着,圆门框,方灯笼,隐隐然有对称之感。主人着一身亚麻旗袍,悠闲自在地坐在窗前。我们走到天井下,阳光从头顶落下来,柔和地洒在小火炉上,三两个山芋滋滋地流出了糖衣,浓郁的香气溢出民宿,在街上幽幽飘荡。火炉上坠着一个紫砂茶壶,想来在冬天,边烤火喝茶边吃东西聊天,应该是一种享受。

  她端着茶杯来到火炉旁,我问她:“你怎么想到放一个火炉的?”她笑着说:“我想了好多年了,那时候临摹《红楼梦画册》,有一张是史湘云她们围着火炉吃鹿肉,我就想着以后要支一个火炉,在大雪纷飞的时候别有一番滋味,特别有烟火气。”

  她酽酽沏茶,我们聊起来。她按照自己追求的美建立民宿,找地方的时候,独独选择了这间当时还蒙尘结网的小楼小院,因为她认为这楼带有古典之美。她坚信,让向往乡村生活的人找到回忆中的样子,是一个并不遥远的梦想。

  我翻开菜单,看到封面上是用毛笔写的字:炊烟是家的根,在不一格,灵魂和胃,总有一个是饱足的。其实,胃与心的距离很近,一个满足了,另一个也会觉得舒适。

  “你写的?”

  “我写的。”她柔和地笑着,邀我看菜单。我也笑了,看不看菜单有什么关系,我已经猜到菜必定是古法制作,原料必定是后山上的春笋,活蹦乱跳的小鱼,或者是小院里整齐排着的碧绿青菜,和炊烟袅袅的时代一样接受自然的馈赠。

  我问她:“你是怎么想到在偏僻、远离城市的竹林里开一家民宿?”

  要知道,城市日益浮躁,有多少人会特意找到这里,只为一夜的诗意?

  她自信地笑着:“很多人都在寻找诗和远方,所以很多人来这里,没有一天会有一个房间是空的。他们也总说放假还要来……”

  她又带领我们进入房间,床上用品都选用了亚麻材质,都是棕褐、麻黄和本白的色调。她觉得,这样的美才具有古典的模样。

  真是不拘一格,不与附近民宿刻意追求的现代中国风一样,她对古典之美充满自信,无比热爱。

  王开岭曾感叹古典之殇:由于丧失“现场”,人类正在丧失经典,丧失重温和体验她的能力。我们只能像眺望“月桂娥影”一样待之,却不再真的拥有。

  而这一晚,我在“不一格”听雨,拥有了与孟浩然听雨相似的“古典现场”,一夜好梦,不觉春晓,只听得鸟鸣婉转,花气袭人,感受到千年不变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