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二泉月·市井

一碗红汤面

  | 徐晨达 文 |

  早晨6时许,硕放商城北大门对面“墙门小吃”面馆里的顾客,男女老少已经在耐心等待着热腾腾的面条出锅,队伍已然从店里排到了店外。

  无锡人美好一天的开始,来自早上的一碗头汤面,鲜美可口的红汤、筋道的面条,配上油爆鳝丝、红烧大排、红烧肥肠、雪菜肉丝、油爆鱼块、香煎鸡蛋等料足纯正、口感鲜嫩、味美清香的对胃浇头,吃的是无锡人的情怀和腔调。

  墙门是硕放从前的名字,“墙门小吃”27年来只卖锡式红汤面和锡式大馄饨两种。锡式大馄饨只有青菜猪肉一种馅料;锡式红汤面以浇头而论,则是种类繁多,有爆鱼面、大排面、雪菜肉丝面、鳝丝面、肥肠面、鸡蛋面、三鲜面、素鸡面、肉塞面筋面等近十种之选。暑月中食客如若嫌红汤面过烫,还可选择吃拌面,拌面又分鳝卤拌面和肉卤拌面两种,前者鲜美入味后者肉香浓郁。

  在很多硕放本地人眼里,这家门脸不大的小吃店充满回忆,这里的面条和馄饨散发出来的香味,是镌刻在青春岁月中的那一抹特有的美好。有人每天打卡般,一早驱车到店,就为了吃一碗热腾腾的鸡蛋面;有人长期在外求学或工作,假期回到硕放来也要特意赶过来吃上一碗面,只为回味这熟悉的家乡味道。

  在店外等了一刻钟后,终于轮到我,进得店门挑了个靠里的座位坐下,放下手中购物袋就冲着在厨房间忙碌的老板挥了挥手说道:“老规矩!照旧!”

  “好咧!一碗鳝丝面,面煮烂一点,多放葱花!”今年58岁的面馆老板胡国芬扭头大声向正在灶台上忙着煮面的丈夫嘱咐道。胡国芬可以准确地叫出每一名老食客的名字并报出他们各自对于面条口味咸淡和各类浇头的喜好。

  胡国芬是土生土长的硕放人,老公则是邻镇安镇人,夫妻俩婚后换过不少工作,但辛苦来辛苦去都没能赚到什么钱,从1994年开始,两人就以开面馆谋生,从1994年到2021年,从县道边只有两张桌子的小铁皮屋夫妻店,到老街拐角处只有几平米的“苍蝇馆子”,再到如今菜场对面“前店后家”的温馨家庭小面馆,27年来变的只有店铺选址,不变的是对手中这一碗面品质的严格要求和日积月累街坊口口相传积攒下来的良好口碑。

  不一会儿,一碗热腾腾的鳝丝面就被端上桌来。这碗鳝丝面,还是一如既往的好味道。鳝丝面是夏天的时令浇头,胡国芬家的鳝鱼大多选用从常熟虞山脚下由村民从田间地头、池塘河浜中钓来的野生鳝鱼,养在有氧气泵的池子里,当天现取现杀,这样才能保证鳝鱼丝软滑筋道无异味;放下筷子,拿起调羹盛起一勺面汤,呷了一口,着实是鲜美无比,这红汤面最重要的汤头是用猪骨、猪皮、鸡架骨和鳝鱼骨熬制的高汤加上葱油爆炒的酱油调制而成的,无需太多调味就有一股天然的鲜香。她家的面条也有讲究,必须选用苏州黄埭镇所产的无碱面条,这种面条相较于碱水面条更白更细,口感韧而爽,但又能像碱水面条一样久煮不糊不坨,条条可数,保证面汤清澈不浑浊。

  面馆人流量最大的时间段,是早上7点到8点,小小的面店里多的时候有二三十号人站着排队等面。因为整个面店就夫妻两个人经营,夫妻俩又当老板又是伙计,一忙起来连个端面的空手都腾不出来,但顾客们丝毫不在意这些,无需刻意维持秩序,无需排队领号,食客们都会自觉有序地排队取面,没有轮到座位的,站着端起面碗也能“吸溜—吸溜”吃得热火朝天。食客们大多是硕放本地人,乡里乡亲都认识,这里就像朋友间早上固定的聚集地,临上班前一边嗦着面一边聊上几句家常,又匆匆忙忙上班去了。

  忙忙碌碌,一直到中午12点,过了饭点之后夫妻二人才能暂时空闲下来休息小憩一会儿。下午三四点开始又要开始生煤炉熬制汤头、晾晒面干准备第二天的食料,直到晚上9点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早早睡去。一年365天,风雪无阻,几乎全年无休,大年初一其他店铺早已关门歇业,但27年来她家的面馆却是年年都照常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