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二泉月·书苑

翩翩辞章是为美

读《吴敬梓》

  | 胡玉乾 文 |

  诗人、小说家育邦(杨波)新近推出了他的最新著作,一本5万字左右的小书《吴敬梓》,该书是中华书局“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第四辑中的最新一本,以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颠沛婉转的一生为主线,呈现了这位文学大师或繁或简而又若近若远的生活日常与精神况味。读完全书,掩卷而思,当近三个世纪之前的历史人物,再次经由笔端来到我们面前,我们将有何收获?除却先贤事迹,在历史的回望与书写中,作者又试图传达些什么,其文学与精神价值何为?

  作为面对青少年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吴敬梓》,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本小书在出版立意之初有着一定的读者限定性,它的受众面相对倾向于一个特定的年龄阶层和阅读圈层,读者对文本的再创造,也相应建立在一个固有期待之上。正是由于这种限制,作者思量颇深,深浅得当、体量相宜便成为《吴敬梓》的难得品质。不拘于生平事迹的顺序罗列,育邦从容出入于叙史与讲史之间,既有平正严肃的史实考证,亦有诙谐生趣的幽默笔法,严谨而不呆板,朴实却有深意,来自遥远历史时光之中的人与事变得鲜活可感,灵动之气跃然其间,作为一本读物而言,《吴敬梓》真正实现和达成了一种与读者的有效沟通,开卷有益,掩卷沉思。

  《吴敬梓》是一本小型传记。作为传记,无论是小说还是非虚构,对写作者来说,历史书写始终是一项重要议题,如何切入和观照历史,如何为历史找到当下语境,如何从历史中生发出现代意义,都是对文学写作者历史观的一种展现与检阅。《吴敬梓》作为一部以小说家为主人公的人物小传,它的文本力量首先来自于对真实历史的考证与确认。从吴敬梓的家世渊源到仕途际遇,从清代的地理建筑到社会时风,育邦以一种实证的精神、考究的姿态,完成了一次历史溯源,并于细微处佐之以文学的笔法技艺,在准确与丰富的两端达到了一种平衡,完成了对吴敬梓其人其事的还原与再塑造。在以历史人物为主的非虚构写作或小说创作中,一直存在着一个不小的挑战,即如何处理历史真实与文学塑造,二者的限度和边界在哪里,如描写王维晚年生活的《春山》,作为一部虚构文学作品,它有自身的文学价值与审美意义,然而王维的确然存在始终是一种客观制约,虚构仍然有它的边界。在《吴敬梓》中我们能感知到一个保持谨慎与警醒的作者,这是难能可贵的。

  作为文学或精神的《吴敬梓》,或许这是对这本小书最重要也最有价值的观察角度。抛开读者与历史,这部作品首先展现了一种辞章之美。书中充满了古风文韵,八个章节配以工整的七字标题,有种章回小说的色彩,而文中随处可见的诗文,再一次使人领略《诗经》《论语》《兰亭集序》及李白、杜甫、阮籍、王安石等名家名作之风采,这些诗文或衔接,或评议,或抒怀,或描景状物,一代文人吴敬梓与文友诗酒唱和的满腔诗情一览无余。《吴敬梓》展现了一种巧思之美。育邦巧妙化用《儒林外史》中的诸多典故,穿插进吴敬梓人生的各个阶段中,如范进(范老爷)、周进(黄进之)、季遐年、沈琼枝(张宛玉)等,这种行文处理既是对文体严肃性的一种松动,也是对吴敬梓精神人格的侧面佐证。《吴敬梓》也展现了一种人格之美。小传中尤其后半部,作者将大量笔墨用于描绘吴敬梓与一干文人的交游,金兆燕、吴培源、樊明征、程廷祚,高山流水,诗酒相和,作者没有着墨于吴敬梓如何写就《儒林外史》,而是更看重对一代文人精神成长和流变的呈现,家道败落、社会磨炼、仕途失利、文友结交、游历山水,外在的困境与经历带来了吴敬梓内在精神的转折,一个背负“家声科第从来美”的家族长子突破世俗束缚终于成为了宁静淡泊、寄情文学与山水的一代文豪,并写出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讽刺小说,《吴敬梓》展现的是一种动态的人格成长之美。此外,《吴敬梓》对小说家寓居或游玩的南京、扬州等地的地方建筑、地理、人情也多有倾注,同样展现了一种风物之美。

  无论作为读物、传记还是文学,《吴敬梓》在相对较小的容量中包蕴了阔大的内容,历史的、思想的、诗性的与审美的,简中有繁,以小见大,虽是小书,但用作者本人的话来说,这是一本“经得起推敲”的小书。

  《吴敬梓》,杨波 著,中华书局2022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