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二泉月·文学

年味话浓淡

  | 陈卫春 文 |

  小时候盼过年,因为过年有好吃的好玩的有新衣服穿,可年总是像蜗牛一样,让人心焦。年龄慢慢增长,年的脚步渐渐加快,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年,不再是从盼望中来,而是在不知不觉中又过去了。一年又一年,连喘口气的机会都不给,徒留光阴似箭,白驹过隙。

  今年是我的本命年,也是耳顺之年。忙忙碌碌兢兢业业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工作了40周年,年,更多的是儿时的记忆。工作以来,好好过一个年成了奢望,越到年节越是严阵以待,不能有丝毫松懈。即将在今年光荣退休,正因为如此,这个春节没有安排我加班值班,7天的小长假可以让我过一个工作以来最潇洒的“年”。我心飞扬,暗暗给自己定下如此规划:不看一页书,不着一个字,不去医院,不接待一个病人,一切放空,全身心过年。

  年三十听着歌手舞足蹈在家中掸尘搞卫生,贴书法家送的“福”字,以及到医院现场挥毫的春联:“泼墨赞牛气,挥春迎虎年”。窗明几净,红红火火,年的气氛一下就活泼泼起来了,好一个“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年夜饭自两年前新冠病毒横空出现、肆虐人间后,重新回归独门独户的商品房里,今年一家四口,8个冷盘,6个热菜,二三两米酒,两瓶饮料,一个多小时。父母与弟弟一家在一起,姐姐、妹妹也都有自己的小家庭,大家庭裂变为五个小家,分四处各自过年,姊妹拥着父母的温暖、热闹和欢乐只留念想。饭后,站在阳台,四下张望,以往放炮仗,放烟花,“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烟花爆竹声,因为环境保护的需要,在城市已无声无息,只能看到城郊远处忽闪的光焰,依稀闻听隐隐传来的余声。少了驱逐“年”兽的法宝爆竹,真不知道“年”在城市将变得异常凶猛,还是温顺服帖,或者在城市本来就没有“年”的立足之地。好在其他两件法宝没有消失——家家贴红对联,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让“年”望而生畏,落荒而去。不过,春节联欢晚会几乎成了后者的代名词。

  年初一开始拜年,其实就是走亲戚,现如今更确切地说是跑亲戚。像我这个年龄,健在的长辈都已耄耋之年,请他们吃饭他们也坐不了多久,觉得累,吃不消,都是婉拒;他们有心招待我们,体力和精力又够不上,我们也不忍心。春节给他们拜年几乎成了唯一也是不可或缺的仪式。规划好线路,开着汽车,拎着大包小包,到长辈家,坐一会儿,喝杯水,说说话,关心一下健康状况。一家一家,一天也就跑完,带着各家的最新信息回来再向父母一一汇报。

  上门拜年到电话拜年,到短信和微信拜年,今年微信几乎完全替代了短信,以群发居多,千人一面(言),任何人都适用,写上你的称谓,点对点的那就是非常亲近或非常尊重了,打电话问候那是百里挑一,亲自上门的可以称得上是“稀有”。从年三十持续到迎财神的初五,源源不断,络绎不绝,尤其集中在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这两天,简直就是集束轰炸,要花费很多时间成本,但节省了许多金钱和体力开支。

  请客吃饭依然是春节的“主旋律”,但形式和内涵都有了变化。从初一到初六,中午还是晚上,谁家请,请哪些人,在什么地方,都是年前已经排定,通知到位,到时在预定的饭店或宾馆包厢相聚就OK。大家都很守约,时间都很金贵,因为开车的多,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喝酒的自然就少了;因为年头上都忙,边吃边聊,吃完两散,少有牵牵拉拉;有些还要跑片或提前离开,即使长辈在座,也不讲究,老的开明不计较,少的自由多喜乐。吃喝已少有在家里办的,饭店成了标配,即使生活在农村,也以饭店为首选,即使在农村居家请客,也少有在柴火灶上自己做饭的了,都是用液化气,或是请厨子来家置办。孩子满场跑,嬉戏雀跃,鞭炮震天响,欢声笑语,柴灶熊熊燃,肉鱼勾鼻香,炊烟袅袅下,香雾弥漫中,爹娘呼儿,杯盘叮当,觥筹交错,人欢狗喜……一切都消弭在乡野的徐徐寒风中。

  除了吃饭,春节期间,看电影,追肥皂剧,刷微信,玩抖音,看演出,旅游,读书,画画……已成风景,渐成时尚。

  成为时尚的还有年货的准备,往年费心费脑又费力,各种礼品绞尽脑汁,挖空心思,跑农贸市场跑商场跑超市,往往还是不满意或差强人意,今年夫人学会了网购,轻轻地在手机屏幕上指手画脚一番,天南地北的宝贝就从四面八方送货上门,不仅方便而且便宜,价廉物美,那叫一个爽。

  从年三十到年初六,咨询看病的电话不断,发烧咳嗽的,腹泻呕吐的,消化不良的,哭闹不安的,严重过敏的……“不去医院,不接待一个病人”对一个医生如此不现实。拜年之余,看病之后,不由自主又捧起了正在读着的《人生难得是心安:另类西方哲学简史》一书,心安的感觉真是妙极了。既然如此,“不着一个字”也就让它靠边站吧,因为我的写作从来都是有感而发,绝不无病呻吟,是一种稀松平常的自我放松体操,记录一下“年味无浓淡”,正合“一切放空”的愿望,从而虎虎生威在以后的每一天。这不也是一种很个体的年味?

  何谓年味?“年味”即是年俗的味道,可以理解为过年的气氛,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是一种与时俱进扬弃式的文化传承,是对团圆和美好的向往。似乎淡去的年味,是建立在与过去相比,而现在的年味,可能与过去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体现在一个变字上,这是人类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这个世界上,“变”是唯一不变的,不必耿耿于怀,也没有必要念念不忘。过去有过去的年味,现在是现在的年味,未来一定是未来的年味,有了对团圆和美好向往的文化传承,就有年味。“一起向未来”,相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