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玲玲 文 |
上世纪80年代,正处于春风骀荡、气象万千的时代,翻阅《我们的八十年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校友回忆录》,那段历史再次鲜明地呈现在眼前。此书收录了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末华师大中文系学生的回忆录,用他们的笔重新描摹着那段特殊奋进且充满浪漫气息的10年。
丽娃河畔,夏雨听荷。在所有学子的记忆中,都忘不了师大校园的美,晨雾烟霞、波光潋滟的丽娃河,见证着校园的沧桑历史,像极了那个时代求知者振奋的呐喊,也是学子们心中最为钟爱的“洛神”。绿树和典雅朴素的教学楼挺立在岸。中文系的学生也在这清凌凌、生生不息的小河旁,沐浴着改革开放后百花齐放、绚丽多彩的文化盛宴。夏雨岛边,踌躇满志的学子们用自己的热情和才情,筑成了夏雨诗社,从此除了落雨听荷,还多了学生们的琅琅书声,每场朗诵都是座无虚席。正如中文系78级哈若蕙所言:“上海中山北路那抹深浓的绿色里,永远有我们的精神依恋之乡。”
春风化雨,师恩难忘。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有不少中文系学子在毕业后都选择文学研究作为终身职业,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还有导师们的深远影响。中文系77级钱虹,就在文中回忆着谆谆教诲、学研并举的徐中玉先生,魏晋风度、坚守“人学”的钱谷融先生,以及身为文学大家但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的施蛰存先生。这些教授学富五车,但又淡泊宁静,即便其中有不少人都曾经历过种种磨难和不公,但都依旧阳光豁达,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他说,文学是人写的,文学又是写给人看的。因此,研究文学必须首先学做人,做一个文品高尚、人品磊落的人。”这是钱谷融先生对学生的要求和期许,这番立身之本也是所有师生恪守的准则。一位位师长引领着学生走进风光旖旎的文学海洋,也不忘种下指引正道的明灯。
青年壮志,挥斥方遒。1977年,停顿了10年的高考制度一朝恢复,这是很多很多青年人重要的转折点。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是极为特殊的一代,年龄、工作、经历全然不同,有人说:“这批学生能够大面积地成才,我觉得和他们特殊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77级冯乔提到:“当时校园里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把失去的光阴追回来,莫让年华付水流。”而这代人也确实肩负起了重任,一往无前。
季节到底不同了!
春天从门窗里进来!
冬天从烟囱里出去
……
这是辛笛的诗《呵,这正是春天》,那些真挚的、急切的探索,那些关于青春的、成长的呼喊,都凝聚在一代代人的心中,久久难忘。如今的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再读这些关于父辈们的故事时,总会感觉那个时代虽陌生却也亲切。我们也要在新时期扛起这份绵延不绝的使命感,永远保持热情,永远孜孜以求。
《我们的八十年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校友回忆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定价:5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