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二泉月·市井

山居四课

  | 山语华人 文 |

  朋友问曰:你现住哪里 ?答曰:山脚下。无锡地处平原,山不多,市区哪来山脚下?答似戏言,确是实情。十年前迁居这里,从此,开启与山为邻,以山为伴,“晨钟暮鼓”,一日四课的山居生活。

  小区北面是山,东北部最近处只有数十米的距离,与山隔路相望,从地势上看小区北部应是山的延伸。顺着以河、湖、小岛为斜轴线北望,小区的绿荫与山上的绿色连成一片,浑然一体,层层叠翠,延绵山巅。清晨,推开窗户,极目远舒,看山景,“观天象”,以此确定当天的衣着,调整规划一天活动,这是开门第一课。若山上云雾迷蒙,不见“庐山”真容,雾气如湿纸湮漫般地向山下蔓延,可能是阴天或下雨天;如山顶碧空如洗,山上绿树可鉴,山后东侧晨曦中透出金光,则是晴好天气。秋天,碰巧时山顶云雾缭绕,山间白鹭翱翔,山色斑斓,云鹭同框,绘就了一幅高清秋山图。这怎一个“美”字得了。

  小区终年绿树成荫,花草遍地。湖塘、瀑布、弯弯的小河,小岛、草坡、逶迤的曲径,古朴原始的自然环境,匠心营造的绿色山居,贴近自然,有了几分山野的气息。近万平方米的中心湖景贯穿南北,构筑了多种类型的地形地景,品种繁多的应境树木、花草遍植其间,保持了山水相连的自然风貌,俨然成了山的一个部分。日上三竿,阳气生发,空气清润,此时是环湖健步最佳的时机,也是我的第二课。随着三五人群或快或慢的健步,操着南腔北调口音,扯着天南海北趣事,穿越树林,绕过花坛,跨过小桥,登上小岛,沿着弯弯曲曲的湖岸,一路的风景,一路的花香。最亮眼的要数上班族们的晨练和放学后孩子的尽情嬉戏,绿色中的跳动,活力四射,一片祥和。

  白沙泉中取水是第三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亦是取水,亦为坚守。清澈透明、甘甜如饴的山泉,与闻名遐迩的天下第二泉水脉相承,郭沫若等文人骚客曾为此留下墨迹。大运河开凿之前,无锡与常州间的北部为巨泽芙蓉湖所隔,南有太湖,北有芙蓉,古驿道择高避水,常州经舜柯山、惠山到姑苏之路,是可靠便捷的不二选择。想当初古道旁的汩汩山泉,吴越两国交战的兵将、春申君的金戈铁马、长途跋涉的客商没少品尝,可谓源远流长。都说水为茶母,此乃金言。明代张大复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水对茶的品质有着决定性影响。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明确指出:“其水,用山上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为此,他还评定天下二十眼名泉。用白沙泉水泡上一壶香茗,醇厚甘绵,小啜一口,颊齿留香,令人茶醉,朋友忘返。这怎一个“醉”字得了。

  对中国人来说,大山的馈赠与意义远远不止是避暑养生。山是中国人的最爱,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从儒佛道学到文人墨客,无不顶礼膜拜,如痴如醉,由形的追求,到神的追梦。从地上的山,到画中的山、诗里的山、书中的山、歌里的山,乃至精神的山,赋予了山众多的象征与意义,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图腾和人格标杆。现在进山的路并不太长,也不难走,每每走进群山,都是一次心灵的涤荡与撞击,表面是游山,内心为拜山。山的崇高,山的壮美,山的博大,山的包容,由爱至敬,从敬至畏,油然而生,心里也少了些许浮躁,多了一份宁静,少了点迷沌,多了一份清醒,少了点欲望,多了一点知足。以山为镜,让内心平和而洒脱,让生活平实而美好,不断前行,此为第四课。

  在这里,离自然很近,距繁华不远,干线、区域中心咫尺之遥,鱼与熊掌兼得,吾所欣之。在这里,看山景,品山泉,健步行,已为生活的一部分,吾所乐之。人生幸事有几何?无限夕阳红,感恩时代,感恩伟大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