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二泉月·书苑

“哨声”助推商业社会诚信建设

读《商业组织中的吹哨行为》

  | 刘洪 文 |

  近年以来,由于一系列备受全球关注的商业丑闻和负面事件,对企业不法行为的报告和揭发变得越来越重要。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金融机构中普遍存在的管理不善问题;2015年大众柴油门丑闻,引发了该公司历史上最大的危机……除了这类产生重大危害的道德失范事件,商业组织中形式各异的坑蒙拐骗、虚假宣传、假冒伪劣等伤害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利益的问题更是普遍存在。尽管相关监察和执法机构对这些商业伦理问题的防范和惩处越来越重视,如果商业组织存在有效的内部“吹哨”制度和渠道,这些事件本有可能及时被揭露和制止且能避免产生进一步的危害。

  “吹哨人”这一舶来词原本源于体育比赛,指的是高声吹口哨以判明犯规活动的裁判人,后来被西方学者引入到组织行为研究领域。“吹哨人”及吹哨行为指对组织中的腐败、非法、欺诈等不道德或违法事件,向上级或外部相关机构告发的行动者及行为。吹哨行为被学者认为是高标准的伦理行为,因为其相较于其它的伦理行为,有可能遭遇不道德行为人的报复。因此,吹哨行为不像其它伦理行为那样容易发生,而是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且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吹哨行为的动机是为了阻止不道德行为或违法行为继续对组织和他人产生危害。有效的吹哨行为,对于社会、组织和员工都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因为员工的吹哨行为,公司生产的危险药品被召回,从而可以挽救公众的生命健康,避免组织陷入公关危机及影响社会声誉;揭发虚假财务报表可以使公众免于被误导,从而挽救他们的经济损失等。

  鉴于吹哨行为对于企业自身、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以及社会的重要意义,刘燕教授近年来潜心研究企业中的吹哨行为相关问题,并于2021年末出版了《商业组织中的吹哨行为——基于中国企业的理论与实证》一书。该书在全面回顾中西方文献的基础上,基于中国企业的管理情境和样本数据,比较全面地探索了中国情境下吹哨行为的影响因素和产生机制,并为中国企业的吹哨制度和系统的构建以及伦理管理实践,提出了具体可实施的对策和建议,从而弥补了中国学术界对吹哨行为研究的不足。

  具体而言,在理论和文献研究部分,该书梳理和提炼了吹哨行为决策过程模型与要素模型。围绕“谁是吹哨者”的命题,该书梳理了研究者已经展开的大量理论与实证的研究,从权力视角、特质视角、情感视角、社会纽带视角和工作角色等识别了吹哨者的独特特征对吹哨决策的影响;同时归纳了情境特征,如领导特征和同事表现、文化和氛围、法律法规、不道德行为事件的特征等对吹哨行为过程的影响。该书中还包含了有关吹哨行为的四项实证研究。此外,该书详细阐述了吹哨行为的消极后果,包括招致各种报复,如负面的绩效评估、不适当的工作分配或转移、身体伤害、骚扰、羞辱或隔离的威胁等。该书最后对吹哨行动如何取得效果,提出了相关的组织对策和实践的参考,如开发和实施伦理管理计划和吹哨激励计划、公布伦理规则、实施伦理培训、奖励吹哨者计划、设置保密热线等。

  刘燕教授的《商业组织中的吹哨行为——基于中国企业的理论与实证》一书,对于未来吹哨行为本土化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该书的相关成果对组织管理者开展伦理管理提供了实践的启示。我们在对企业经理人举办的各项商业伦理、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企业文化管理等相关培训和研讨活动中,在为企业导入合规性管理、内控管理机制、风险控制管理、ISO国际标准认证咨询项目等时,都重点引介、吸收了这本书中所包含的思想及提出的管理策略,提示商业组织将吹哨行为当成是一种有效的企业伦理管理机制加以重视,鼓励企业建立有效的吹哨制度和反报复保护制度,保护、保障员工合法权益,提高企业合规性意识、能力和绩效,为建设诚信美好的商业社会贡献力量。总之,该书给商业企业打开了新的经营管理视野,提供了丰富、有效的方法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商业组织中的吹哨行为——基于中国企业的理论与实证》,刘燕 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定价:5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