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二泉月·书苑

成语中风趣的药香故事

  | 刘放 文 |

  今年儿童节期间,自己读得津津有味的是《读成语学中医》。边读边在想,这也许也是一件送给少年儿童朋友的好礼物。

  大凡会说中国话的人,不论是否上过学,也不论是否识得字,随口都说得出几个成语来。譬如低调自谦者,明明自己餐桌上丰富多彩,也要说是“粗茶淡饭”;告诫后人谨慎言行,张口就会来一句“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描绘一个人精神头不佳,会说成是“瘟头瘟脑”;说一个人老而不衰、劲头十足,则是“返老还童”,等等。这都是我们身边的成语,完全信手拈来,左右逢源。成语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共同财产,是我们在文化中彼此熟悉和认同的密码。几个传神的成语蹦出嘴,不说口吐莲花,起码也增添了几分色彩,平淡的话也变得有滋有味起来。

  中小学生写作文,若能精准运用好成语,那么文章就会文约意丰,语感顿增,显得气韵生动而古色古香。作文中如将妙手偶得的成语恰如其分地散布到自己的文章中,会像夜空点缀了一个个星座,这样星光灿烂的作文文本,还能不让批阅的老师叩案叫好?

  讲到成语,这套“趣读成语学中医系列丛书”,诞生的背景,是这两年让地球人都同病相怜地投入的新冠疫情抵御战,一个个少年学子也曾有学园不能返、戴着口罩望窗外冷清清的马路发呆,他们明显变得心智成熟了许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雄心壮志,仿佛随风潜入夜的好雨,滋润了他们的心灵空间。反过来说,这是一个向一代学人推荐亲近中华医药的机缘,也是一个鼓励孩子们学好成语的契机,二者相辅相成,水到渠成。

  联想到教育部近日正式颁发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要求今秋开始每个中小学生都要学会煮饭炖汤、修理家电、种菜养禽……而《读成语学中医》让孩子们通过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适时亲近传统的中医原理和知识,这难道不是心有灵犀的提前瞻望而英雄所见略同吗?民谚有“秀才习郎中——一看就会”,说的正是这种于阅读中增添中医药知识的道理。

  平时我们难得注意到,一些耳熟能详的普通成语,居然背后有如此让人惊艳的丰富干货,书中的一些成语,个个都弥漫着先民的智慧和醇绵的药香,加上文中轻松调侃的笔触,带领读者鱼贯穿越历史,会享受意想不到的笑点,联想不绝。如说“良相”与“良医”的关系,从千年前的观念叙说一下子跳回当代,调侃考公务员在那个时代也是妥妥的第一选择。说宋太祖赵匡胤对医学感兴趣,练得了一手针灸的绝活,如在当今也完全能获得一个“医师资格”,让人忍俊不禁。至于人类对蝙蝠、果子狸等的垂涎招致灾难的案例,疫情中医者仁心的“逆向奔袭”等描述,在书中许多成语故事中皆俯拾即是,撒得开,收得回。站在当代的岸边,眺望古时的海洋,看潮起潮落,波光云翳;如若自己有兴趣,甩杆出去,立马就可钓得一尾活蹦乱跳锦鳞来!

  《读成语学中医》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每个故事都配有卡通风格的漫画,形成文图映衬、图文并茂的阅读氛围,非常适合小读者阅读把玩。我在翻阅过程中,就经不住诱惑而手痒,在书中一连涂鸦了几幅图画,有临摹,更有出新,不得不摇头叹自己老顽童,老不正经。

  其实,从活到老学到老的为人天性来说,真正好的书,原本从来就没有画地为牢的年龄壁垒。能让一个上了岁数的成年读者在阅读中返璞归真,童心难泯,某种意义上,不失是对该书成色的检阅和点赞。

  《读成语学中医1、2、3》,培松 著,南窗 绘,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