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二泉月·市井

忆西漳钟巷

  | 钟演 文 |

  儿时生活过的地方,终究,是会藏在心里最深处的。那段无忧无虑、纯真无邪的日子,无数次在梦里重演。醒来,又怅然若失,我知道,再也回不去了。能做的,只是跟着回忆,再回去走走。

  “老法头里,老亲娘搭我讲,她刚刚结婚个辰光,夜里从娘家回钟巷上,要经过村里个祠堂,她怕得要命,总归要她俚亲娘送过祠堂,她一头逃一头叫,她俚亲娘在后面回应她,一直到回自己窝里。”

  近日群里闲聊,堂哥阿新的一段话,引发了我们无限的感慨。西漳钟巷上,亲切而熟悉的名字,它带着特殊的生命密码,一下激活了我们曾经的童年记忆。

  在那个物质匮乏、生活贫困的年代,父亲和母亲,两个读书人,每天繁忙,无暇顾及孩子,无奈之下,把阿哥和我先后送到西漳老亲娘(奶奶)、老爷爷的窝里。亲娘每天手不停,脚不停地要干很多农活和家务,她宽厚仁慈、淳朴热情的好人缘得到四乡八邻的称赞,而穿着对襟黑衫的老爷爷,每天只会操着两只手,沉默寡言而咳嗽不止。

  钟巷上有温和乖巧的堂姐阿红,厚道话多的堂哥阿新,整天哭扯乌啦的堂弟阿军,还有一群不知辈分的钟姓佬小,于是乎,犯上欺小的事情几乎天天发生。

  村前流淌的小河,见证了童年美好难忘的时光。我们每天混迹于田间地头,河边草丛,野头野脑,自由自在,在乡间我和本族佬小唯一不同的是始终不敢赤脚走在田埂上,怕疼。自由放纵的后果是我被父母接回城里读书,那个浑身不自在啊,简直无以言说。整天痴想着如何出逃回乡下。

  阿哥是长孙,自我出生后就被送到乡下,当时生活极其艰辛,靠着老亲娘的辛勤劳作,家里也仅能维持温饱,父母对阿哥很是不舍。阿哥小时颜值颇高,长得雪雪白,大眼落落,加上性格温顺,深得长辈及众乡邻欢喜,爷爷亲娘更是拿他当手心里的宝。偶尔高兴,爷爷会牵着阿哥的手去老街,喝一碗糖粥,尝一块糖糕,吃一根油条,全然不顾其他孙辈嫉妒的眼神。老爷爷偏爱大孙子是不争的事实,难怪堂哥阿新至今回忆起来还愤愤不平:“我么,就是一棵草!”

  老街附近有后来赫赫有名的“天一中学”。据说学堂和钟巷祠堂皆为村里大户人家所建。在佬小的眼中都是神圣又神秘的地方。

  农村的生活是清贫的,也是简单的。酷暑难熬的热天头,农村佬小像一条条小泥鳅,穿梭于河滩湖边,荷叶做帽,捉鱼摸虾,自由快活。他们从小熟谙狗爬水门道,大多水性极好,浑身晒得墨赤啦黑,连脚趾缝都晒得墨墨黑。他们憨厚腼腆,操着一口地道的西漳腔,比如,把“锡山,惠山”喊作“锡煞,惠煞”。他们每天都要听得大人们一声声“吃饭咧”划过天空,才会鸟兽般四散,各回各家。

  农村的日子是简单的,也是快活的。午后的乡间,咝咝的蝉鸣充实了整个天空,大人们稍作歇息,孩子们又潜入门前大桥下的河里,打水嬉戏,好不热闹。有缺了一颗门牙,偏偏喜欢咧嘴大笑的少年,有本族中最顽皮、主意最多的两兄弟,他们卸了家里的门板,哼哧哼哧扛到河里,男佬小们争先恐后跳入水中,以手扶门板打水游泳为耀,他们身边忽开忽谢着一朵朵漂亮的水花,那情形就如勇士出征般神气活现!只可惜,我和阿哥都是旱鸭子,老亲娘嘱咐我俚不能下水,特别对我讲:毛丫头家则要听闲话!于是,我们只好老老实实充当看客,眼巴巴地看着水里快活得像鱼儿的伙伴。阿哥毕竟是男佬小,已被他们拉着坐到河滩头的台阶上,而我依旧只敢站在岸边观望。

  “扑通”一声,阿哥被其中一个佬小有意无意间拉入河中,顽劣的孩子原本只想看看不会凫水的洋相,当危险情况真正来临,他们立刻乱作一团,“救命啊,救命啊,大块块(阿哥小名)要沉下去咧”,站在岸边的我,时年四五岁,听到呼喊声,忽然发现阿哥不见了,顿时感到情形万分危急。

  我立刻哭天喊地,捶胸顿足,涕泗横流,带着哭腔的声音在乡间河边飘散开来:“你俚快点来呀,快点来救我俚阿哥呀!”是人之本能,抑或是手足之情,让我在那一刻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大人们无不惊讶于一个孩子的反应居然如此强烈。

  又是“扑通”一声,一位本族大叔,毫不犹豫扎进河里。许是听到急切的呼救,来不及脱鞋子,脱长裤,已一头扎入水中,一把抓牢只会扑腾扑腾的阿哥。

  大叔抱着阿哥,拍出了多少口河水,不晓得。脸色苍白,浑身湿透,受尽惊吓的阿哥何时醒来的,不晓得。本族大叔的救命之恩,长辈有否登门感谢,更不晓得。

  我只晓得一个细节,当天夜里,我那个大字不识几个,不会与人打交道,整天铁青着一张面孔的老爷爷,带着他的长孙,气冲冲来到“凶手”门口,弹眼落睛地说了一句他这辈子最结棍的闲话:“你个细赤佬,你个命唔不我俚孙子值钞票个!”此句话一直成为我家的笑谈。在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老人眼中,大孙子当然是命比天大。

  我至今记不起深明事理、懂得感恩的父母对阿哥落水这件严重事件的任何反应。

  所有的人和事都被时光裹挟前行,渐行渐远。也许我们一直思念的不是故乡,而是那回不去的童年。我只有在依稀的记忆里,再回去走走。

  别了,不苟言笑,不善言辞,经年咳喘的老爷爷;别了,那个十八岁嫁到钟巷,一辈子受苦受累,勤劳善良,却带给我们温暖和美好的老亲娘;别了,曾经的陈家桥王家宕,曾经的西漳钟巷上。

  依依往事,往事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