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二泉月·书苑

总在一念间

读张林华散文集《一生不过一念》

  | 张颂炫 文 |

  在《一生不过一念》中,作家张林华对当下的文学状况和境遇,是有着认真思考的。思考的结果是:文学没有以往那么热的现象是存在的。如何去面对?有人关心,有人担忧,有人弃文学而去,认为这个行当已经“过气”,不值得再去坚守。对此,张林华有自己的主见:“于我而言,总体上站队于审慎的乐观派。一方面是因为我内心信奉‘文学可以改变生活’这一执念,至今依然。我的前辈老乡、翻译家赵萝蕤女士说,‘文学,是人类灵魂的表现,一国的文学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的表现,个人的文章就是他个人的灵魂的表现——把文学纯粹当作技艺和消遣来看的文学,早该算不得是真正的文学,文学应该在人类的心理建设上占最重要的一席。’ 这个‘灵魂说’观点,我是大致认可的。我反感将文学的作用放大到巨大,乃至膨胀的程度,但也不赞成个别著名作家认为‘文学是无用的’这样的观点。”

  这是何等清醒的认识啊!正是有了这种信念,使他拥有了自信,拥有了力量。投入到创作中去时,产生的作用必定是正面的、积极的。于是,我们在《一生不过一念》中,看到了与坚守信念,弘扬精神有关的一些优秀篇章。《我很想建一座凉亭》《缤纷英溪帖》等篇,都写到了信念和与信念有关的故事。

  有了信念,张林华的散文创作,就有了明确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关注现实社会、关注现实生活,对自身和身边的人、事、物给予关注,在有所发现,有所感动,有所领悟中获取丰富的创作素材,通过文学表现的手段,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从而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信心。这是符合散文这一文体的内在的规律和审美要求的。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张林华萌生了从事文学创作的这一念。他写小说、写杂文、写随笔、写散文。张林华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创作过程中,能够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自身的社会环境、工作特点来调整自己的创作重点。由虚而务实,由散而集中,由多而精深。

  在《给“员外”请安了》一文中,他写了与杂文大家“老烈”的交往和因此给他的创作上带来的影响和转变。说来也是有传奇色彩的。张林华听了“老烈”的一个讲座,讲座中,张林华对“老烈”强调的“因为文学是人学,所以不关注人的命运的文学是伪文学”“文学不能无病呻吟”这样的话后,对整天冥思苦想热衷于创作的张林华,“有振聋发聩之效,日后我彻底放弃了做小说家之梦,而专攻于杂文、随笔创作”。张林华做的这个调整,给他的创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局面。很快,他在杂文、随笔方面有了颇为可观的收获。

  事物总是在发展中的,作家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具备不具备与时俱进的态度和能力。随后,散文这一创作文体,使得张林华的创作着眼点又有了新的调整和转向。“我的写作开始向散文领域转变,且多为忆旧题材,以及游历笔记,这是很自然而然的作为,借以录照过往,来观照今天,本来也是文学能担的使命之一。”当然,这种创作体裁的转型是艰难的,过程也是有挑战的。但是,处在创作成熟期的张林华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能力、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思想积累、情感积累、经验积累、生活积累, 所谓“总在一念间,往事变故事”了。于是,忆旧题材,游历笔记这两部分的内容,在《一生不过一念》呈现出精彩纷杂的面目。

  《一生不过一念》是丰富的。收入书中的篇章,都是张林华从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众多的作品中精选出来的,有些还是得过有影响的大奖的力作,个中之好,不是一篇书评所能囊括和道尽的,所以,读者如果能够走进《一生不过一念》这本书中去,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一生不过一念》,张林华 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22年8月出版,定价:5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