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二泉月·书苑

何为近代大学的育才之道

读《回望江南——一所私立大学的激荡五年》

  | 解修东 文 |

  学校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在传承文化、发扬科学、培养人才等环节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自古以来,中国有着重视教育的深厚传统。但中国近代的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鸦片战争后在西人东来,“欧风美雨”的强力冲击下,古老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得不求变的新生事物。因此近代的大学教育与中国传统教育相比,呈现出迥异的面相。

  汪春劼教授所著《回望江南——一所私立大学的激荡五年》,以大量一手原始档案史料为基础,对1947—1952年间坐落在江苏无锡的私立江南大学的兴亡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呈现了时代激变中一所私立大学的办学历程,既有校园内部人员丰富而复杂的互动细节,更能看到近代中国的巨变在大学高等教育领域的投射。

  近代大学所育何才?私立江南大学由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族荣氏家族创立,负责学校筹备工作的荣一心被汪春劼教授誉为“办学灵魂人物”。荣一心在1948年10月2日江南大学诞生一周年的纪念日上,痛感国家贫弱,人才匮乏,提出了对江南大学的殷切希望:

  “我国之病,其病在贫。而致病之源,则在缺乏学术人才,致货弃于地,宝藏诸山,既无学术以研探之,更无人才以发掘之,率全国之众,群趋分利之途而不事生产,则国安得不贫而不病!大学为研究学术之最高学府,无锡尤为全国有数之工商巨埠。诸君处此环境,宜如何远瞩国事之坎坷险阻,探讨今后工商建设之实际需要与可循之途径,苦攻勤学,获得专门学识,而蔚为建设之人才,以开发宝藏,救贫裕国。”

  荣一心不愧为私立江南大学的“办学灵魂人物”,培养人才,研究学问,建设国家,实为现代大学之灵魂,其所言亦足为今日中国高等教育之鉴。

  近代大学如何育才?私立江南大学是中国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产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用之才是近代大学最重要的使命。然则人才何以培养?学问何以精深?荣一心联想到了晚明持身严正,不畏强权的东林党人:

  “无锡自晚明东林以降,士节昭励,向冠江南,风被全国,至今遗风逸响,犹未脱尽规范。吾校为无锡之最高学府,诸君宜如何砥砺人格,恢宏士气,秉承并光大此弥可珍贵之传统,由修身律己而推之移风易俗,俾我江南大学在气节之修养上,确能领导江南。夫气节之砥砺与弘扬,在乎明辨是非,择善而从,威武不屈,富贵不淫。我江大为研究学术之机关,应有其独立之风格,纯粹精洁,坚定自持,不为外烁所浮沉。夫如是,然后在校得安心学问,毕业后可领导社会。如何养成此学术独立之风格与气节,为我校政委员会所期望之首着。”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对于私立江南大学而言,随着此前渡江战役展开,无锡解放,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已然开始发生诸多变化。本书的第四章《社会大变革:惊天动地》和第六章《感受迥异:两种教学模式大转换》充分展现了鼎革之际对私立江南大学的日常运作和最终命运产生的深刻影响。新中国全面向苏联老大哥学习,表现在大学,苏式教学模式全面取代西式教学模式,建立了大学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统一教学计划的制度。从巩固新生政权和加快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角度看,这些措施均属必要。但对于私立江南大学这样依靠私人资本办学的大学而言,困难问题与日俱增,生存空间日益萎缩。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取消私立大学,私立江南大学仅存在5年就曲终人散了。私立江南大学诞生之初犹如襁褓中被寄予厚望的孩子,遗憾的是未及长大就已夭折。

  2001年,一所三校合并后冠以“江南大学”之名的大学再次在无锡出现。新江南大学成立二十多年来,发展迅猛,排名直线上升,被誉为中国进步最快的大学。大学期间笔者对历史颇有兴趣,但遗憾的是江南大学并无历史系,后来了解到著名史学大家钱穆先生曾经担任私立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学校设有史地系,对此感到十分震惊。由此可见,虽然同名且颇有渊源,两校之间的传承确有相当大的断裂。

  2022年11月,江南大学历史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是学校响应党和国家战略,服务无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综合型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也可以视为接续和传承私立江南大学的人文传统。

  对于今日飞速发展的江南大学来说,回首私立江南大学的历史,其重视人文学科的传统对于建设综合型一流大学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此外,私立江南大学首重“学术独立之风格与气节”的办学精神,对于学子“苦攻勤学,获得专门学识,而蔚为建设之人才,以开发宝藏,救贫裕国”的深深期许,更应是今日江南大学一笔宝贵的遗产。

  《回望江南——一所私立大学的激荡五年》,汪春劼 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