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职工生活

赋泥土灵魂 捏人间百态

“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惠山泥人厂首席设计周璐

  古老的惠山泥人,在无锡已经传承了近五百年。凭借着艺人的智慧和巧手,一块普通的“烂泥”竟像有了生命似的,变成了让人爱不释手的艺术品。高级工艺美术师周璐,在泥人行业奋斗了26个年头,曾获得“江苏省乡土人才技艺技能大师”称号,今年“五一”又获得了“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的荣誉。

  热爱泥塑

  用双手为泥土“铸魂”

  周璐的父亲就是泥人厂的老人,20世纪80年代初,小周璐跟随父亲到泥人厂玩,看到普通的泥巴在师傅们的手中搓、揉、挑、捏后,变成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人小动物,只此一眼,便有颗神奇的种子植入了心田。1998年,她在择业时毫不犹豫就选择了惠山泥人厂,入行后跟随泥塑大师曹燕波、柳成荫学艺。

  在业内人士眼中,要在泥塑事业有所成就,除了努力与天分,更重要的是坐得住冷板凳,守得住寂寞,凝心、用情、有爱才能做得出佳品。这张常人难以理解的冷板凳,周璐常常一坐就是一天,从白天到黑夜,仿佛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手捏三年,雕塑三年,十年下来觉得刚入了点门。”周璐回忆道。尽管日子过得清贫,收入与同龄人相比差距很大,还远不如在面包房工作的同学,但周璐从未想过放弃,她抵住高薪外聘的诱惑,志在将泥塑打磨得炉火纯青。她在时光中不断精进,磨砺出一颗恒定的匠心。

  逐梦创新

  让泥塑融入现代生活

  在快节奏的当今社会,许多民间传统手艺都面临着生存危机,惠山泥人也不例外。原本千人的惠山泥人厂如今仅30余人,工艺师的待遇和工作环境很不理想。周璐也体会到,传统文化要传承,为大众接纳,同样离不开创新,“坚持创新,用精品‘说话’,用探索‘开道’。”她开始重视泥塑精品的时代性创作,她锲而不舍地探索,创作出了一批神形兼备且有实用价值的新作品。彩塑作品《贵妃醉酒》《回娘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手捏泥人制作流程被人教版高中美术教材收录;作品《梦蝶》被大学设计专业教材收录……

  如何让惠山泥人再次“出圈”,经过周璐的巧思,她将泥人作品融入了家居摆设。她设计的悬浮灯作品《嫦娥奔月》,将泥塑嫦娥完美地嵌入灯具,并实现了悬浮效果。头顶桃花的“桃花兔”八音盒加湿器、弹簧款车载摆件“大展鸿兔”等各式各样既美观又实用还好玩的产品推出后,传统的惠山泥人再次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在周璐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惠山泥人厂近年实现了扭亏为盈,还成功吸引了一批“00后”徒弟加入。这两年,工厂还与科技公司合作,打造出延伸品牌NANIMOMO,主打与惠山泥人相关的文创产品,10家主题咖啡店也在无锡周边景区上线。

  在周璐眼里,艺人的手是有温度的,每件作品都蕴含思想与情感。“未来我也会引入数字化艺术,让泥人增添智慧双翼,让泥人土里不土气。”周璐说,惠山泥人既能守得住经典,也能做得了网红。

  回报社会

  走好传承的每一步路

  每个人都可以是文化的守护者,非遗艺术来自民间,也应回报人民,回报这片深爱的“泥土”。好的作品不能曲高和寡,而要走向大众。

  近年来,周璐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传播非遗文化。她通过制作非遗课件,在古镇、学校、社区、广场等地现场制作和展示彩绘;开设直播。让非遗融入百姓生活,辅导学生提高美术素养,培训新人参与非遗创作。她的直播吸引了46个国家和地区的227所华语学校师生,让他们了解无锡悠久的历史。并且协同省市级、中央级媒体推广非遗,在政府支持下,如今的惠山泥人已成为打造“江南文脉”的一大主角。

  厚植文化底蕴,精湛一技之长,锻造工匠精神,做一个“心中有爱,肚中有货,手中有艺,先行先试”的人。“我佩戴着这枚神圣的五一劳动奖章,是荣誉更是责任。”周璐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汇聚热爱、逐梦、回报之力,陪伴惠山泥人经历时代大考,最终也凭借老手艺的历史沉淀和感情温度,交出了一份份出色的“答卷”。

  (晚报记者 陈怡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