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启来 文 |
作为一个出生在无锡,又陆陆续续在无锡市区生活过三十年的人,要问对无锡的哪条街最有感情,我首推金钩桥街。
金钩桥街是条极普通的街道,在无锡市的南门外,位于南长街的西侧,几乎与南长街平行,两街之间有许多小巷可以相通。在上世纪五六十年前,它是短短的一截弹石马路,远没有现在这般长、这般繁华与热闹,也根本没办法与繁华喧闹的南长街相媲美。但我更在意、更钟情金钩桥街,因为那是我的出生地,是我度过美妙童年的地方。
我出生在金钩桥街38号的一个小院子中。院门对着牛弄,走不远,就可到跨塘桥。记忆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跨塘桥一带,应该是南长街最繁华的地方。中百三店、第三副食品商店、聚鑫园菜馆都聚集于此,应该是无锡城南的商业中心。南长街到金钩桥街的牛弄,则延续了跨塘桥堍的闹猛和人气。但金钩桥街就清静了许多。由牛弄往北,还有点商业气息。比南下塘要宽,但没有南下塘那么多的店。牛弄与金钩桥交汇处有家煤球厂,我家供应的煤球,走几步路就可买到。再往北,有浴室,父亲常带着我去淴浴。走不远就到河边了,大概是耕读河。河面没有桥,沿河往东拐,又回到南长街去了。往西还是河,远远可见一座石拱桥。牛弄至金钩桥街往南,是一条窄窄的巷道,几乎没有商店,可经南长医院到南长街。因为是童年记忆,我不敢确定是否准确。我大阿姨家住日晖桥西南侧,每次,我都走南长街到日晖桥。大人嘱咐,小孩子一定要走热闹的地方。但父亲骑自行车带我出去,大多走这些小巷。到南长街上得格外小心,因为有交警或戴红袖章的拦截教育。有一次在南长街上,父亲就因为骑车带我被拦下教育,反复解释说是住在附近的牛弄那边,保证推车把孩子送回去,坚决不违反规定才放行。
金钩桥街由金钩桥而得名。金钩桥在无锡,还是有点名气的。有记载说此桥建于明代,与定胜、玉带、知足并列为无锡南门四大名桥。其实早已经名存实亡,哪里还有桥的踪迹。现实中,由桥而来的街道一点也不雍容尊贵,就是一条平凡普通、属于背街小巷的市井之地。
可就是这样的地方,却是我童年的淘气地、欢乐场。留下了我太多的温馨记忆。有外公外婆和父母的关爱,有哥哥姐姐的呵护,有穿开裆裤玩伴的相伴,让我度过了一个尽管贫寒却很开心的童年。我曾经走失,与小伙伴们勇敢地迷失在三阳,被警察叔叔送回,让父母亲担心了一整天。曾经四处捡破烂,卖了得钱在新华书店买小人书。曾经跟随哥哥上学堂,在通扬新村小学学会了儿歌《弯弯小镰刀》,至今不忘。最暖心的是我亲爱的外婆,从包着的手绢里取出自己舍不得用的零用钱买回的玉兰饼,送到还在睡懒觉的我嘴边。
直到要上小学了,我才不得不离开金钩桥街,跟随父母去往他乡。1979年,我又回到了无锡。整个夏天,我都借住在金钩桥街舅舅家,吃饭到人民玻璃厂。那时的金钩桥街面貌变化还不大,弹石路变成了柏油路,据说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访问缫丝一厂而铺建的。跨塘桥堍的南长街则成了自行车的世界,连设置的交警岗亭也难以发挥引导的作用。再后来,我又去外地求学工作。二十年后才回无锡。一心谋生根本无暇他顾,也想不到专门故地重游或装矫情寻找什么童年的记忆。
再次踏上金钩桥街,无锡南门外已面目大变。5路公交已经不再走南长街了,群众电影院和南长医院都搬迁了。当年买小人书的新华书店、吃玉兰饼的点心店都寻不见了。特别是太湖大道和永乐路的修建,步行街的建设,更是彻底改变了无锡南门外的景象。
近十几年来,很少去南门外,金钩桥街也偶尔路过。好像路街合一了,全然不是当年的模样。有一次,去南长街游览,拐进一条极窄的巷道,想找找老巷的感觉。南长街开发得美轮美奂,但背街小巷还有许多老房子、老巷子,可惜都写上了拆字。我实在无法与记忆中的印象对照。
我在想,日子总是要往好了过。当年,我大阿姨家因为建太湖大道搬迁,我舅舅家因为建设南长街历史文化街区搬迁,别提有多高兴了。那种每天烧煤球炉、倒马桶日子谁愿意过啊。相比舒适便捷的生活,老百姓用脚趾头想,都知道应该怎么去选。所以也就释怀了。感慨啊,惋惜啊,留给文化人去吧,咱们老百姓还得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生活。把那些最美好的东西珍藏在记忆里,既是无奈,也是遗憾,更是一种断舍离。要不怎么有哲人会深刻地说,失去的才是最值得珍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