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明 文 |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多年以后,当老师在课堂上领读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竹石诗”时,我回忆起小时候屋后那片青翠的竹林。
那时的家是爷爷在上世纪60年代建造的三间平房,枕河而居,青砖小瓦,屋顶有椽梁,墙壁有立柱,当时算是豪宅了。但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屋后那片竹林,因为它是我儿时的乐园。
春天,几场春雨、几声春雷以后,清晨走进竹林,不经意中,你会发现,尖尖的竹笋从湿漉漉、软松松的地里破土而出,开始是零星几个,三三两两,几天以后,你会惊奇地发现,一夜之间冒出来很多,像一个个竖立的小宝塔。竹笋尖尖细细的,穿着鹅黄色或棕褐色的外衣,外衣上有着细细的须毛。竹笋有长有短,有的已经长成一根细细嫩嫩的竹子,弯弯地偎依在旧竹的身旁,一阵风吹来,摇摇晃晃,像个顽皮的孩子。
夏天的竹林更是热闹。每到夏天,新旧竹子聚在一起,郁郁葱葱,密密匝匝,成了鸟儿们的乐园。当大地刚从薄明的晨曦中苏醒,竹林里各种鸟儿便欢快地叫了起来,最多的是麻雀,还有比麻雀小的、有着灰黄羽毛的“黄腰柳莺”。它们灵活轻捷的身子在竹林里欢快地蹦蹦跳跳,时而聚拢,时而散开,乐此不疲。竹林里有种叫“麦明子”的红果,在无聊的午后,进入竹林偷偷摘来几颗放入嘴里,无比甜蜜。同村的几个小伙伴常常在竹林里玩耍,或爬上竹子掏鸟窝,或用竹枝编成草帽扮成“侦察兵”,或折根竹竿玩起“拼刺刀”,嬉闹声在竹林里飘荡。
秋天,有些竹叶渐渐枯黄,一阵秋风吹来,部分竹叶慢慢飘落,竹林里便铺上了厚厚的竹叶,竹林慢慢安静下来,鸟儿们也稀少起来,各种平时在竹林里鸣叫的昆虫已进入巢穴准备冬眠。
最安静的是冬天,尤其是下了雪,夜半只能听到北风呼呼刮过竹林的声音,还有大雪压断竹枝的声音,那时的我常常躲在被窝里,不敢出声。
儿时的经历会在记忆中打下烙印,于是成年后,爱竹成了我的习惯,爱竹的幽静、竹的清秀、竹的坚韧、竹的唯实。
有竹的地方是幽静的。几年前,和朋友徒步到江浙交界的宜兴“一线天”,漫山遍野,翠竹青青。高高的毛竹,耸入云霄,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纵是酷暑,当进入林间,也感丝丝凉意。爬到半山腰,外界的喧嚣已经远离,耳边只有泉水击石,潺潺作响,鸟儿相鸣,嘤嘤成韵。独坐在林间石凳上,身心浸淫在漫天的翠绿里。仰头,天空只剩下小小的一圈清白,几缕阳光从高高的竹梢间洒落,透过密密的枝叶,投下一地斑驳,竹影或浓或淡,如一幅天然水墨。一阵凉风吹来,万竿摇动,碧波起伏,伴随竹叶纷纷飘落,飞舞,最后静静躺在竹林间,发出阵阵沙沙声,如泼墨,如细语,丝丝缕缕,洗耳沁脾。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江南一带有栽种竹子的喜好。无论高堂华屋,还是茅舍陋室,于前庭后院,占墙角天井,倚曲槛清池,种上修竹,或一片,或几簇,或数枝。于是,就有了绿透窗纱、帘卷疏影的柔美,就有了晨霜栖叶、暮雨滴翠的秀美,就有了傲雪凌霜、临风而立的俊美。
古代文人墨客历来就有一种“竹”的情结,对画竹写竹如痴如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在《修竹赋》中写道“猗猗修竹,不卉不蔓,非草非木。操挺特以高世,姿潇洒以拔俗”;最爱元四家之一太湖画派倪瓒的《竹枝图》,新竹一枝,淡墨绘就,寥寥数笔,墨竹新梢纤纤、枝叶片片,抑仰摇曳、瘦劲婀娜,其清其秀,逸气横生。
郑板桥的题画诗堪称一绝,以诗说画,以画衬诗,尤其是《竹石图》及其题画诗,把竹之坚韧,刻画得淋漓尽致。冬天来临,唯有修竹,傲霜凌雪,哪怕被狂风吹得万竿倾斜,被大雪压得弯成弓腰,等风停雨歇,积雪消融,竹竿依然挺拔,竹叶依然青翠。记得儿时,在竹林里肆意玩耍奔跑,不幸绊倒滚入河中,正当仓皇恐惧之时,本能地抓住沿河一枝修竹,修竹弯弯,以其韧劲的竹节,挡住了即将跌落河中的我,竹之坚韧,使我化险为夷。
前段时间,在一个特色小镇游玩,不禁驻足于一家名叫“竹风禅韵”的店铺,店铺货台货架陈列着各式竹器,有竹扇子、竹酒勺、竹饭碗、竹篓、竹篮,不一而足。更惊奇于一卷卷刻有兰亭序、三字经、心经的竹简,遥想中国的历史文字因有竹的记载而得以流传,是多么神奇。其实,以前很多物件、农具,都是竹子做的。儿时村子里不时会有“竹匠”到来,只见他到竹林砍下几根竹子,锋利的“竹刀”把竹子削成一条条又薄又窄的竹篾,竹子外皮称“篾青”,内里称“篾黄”,竹篾飞舞间,一个竹篮就编成了,还可编竹帘竹席,做竹椅竹凳。民间艺人还用竹子做乐器,如竹笛、竹箫、竹笙等,吹出的曲调清脆婉转,空灵悠远。至于竹笋当作“菜中珍品”,其鲜美想必大家都有品尝。难怪荣国府的公子哥宝玉,在大病一场后,忽见有一碗火腿鲜笋汤,馋得赶紧喝起来,不禁烫痛了嘴,心疼得老太太掉眼泪。
无论魏晋时“竹林七贤”在竹林里吹箫纵歌的飘逸风度,还是明代王阳明在创造伟大心学前静坐七天“格竹”的执着境界,都给本来幽静、清秀、坚韧、唯实的竹子又平添了几分睿智,几分高洁。
一日,又梦见儿时的竹林,而自己变成了其中一支猗猗绿竹,在月色中影动涟漪,在微风中摇曳婀娜,在霜雪中巍然挺立,静极,秀极,韧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