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二泉月·文学

在尘埃里开花

  | 夏正平 文 |

  江南小镇和桥。镇农贸市场后面,有一条小巷,不长,也不宽,车来人往,嘈杂热闹,巷名和《诗经》有关,叫螽斯巷。

  国仁和阿珍就在这条螽斯巷的巷口,摆摊修理拉链、衣服,聆听从时间深处传来的吟咏。

  东街大妈拿一件衣服来,阿珍接过,用皮尺量量,把衣服衣摆放宽或是裁剪,再放缝纫机上走一遍线,旧衣焕然一新。

  西街的大爷拿来一只破包,让国仁换一条拉链。国仁接过仔细检查,或修或换,包包又起死回生。

  日子就这样如水流过。忽有一天,一粒石子投进了水里,在小镇人的心里激起几朵浪花。

  有人在电视里看到了吴国仁、朱阿珍的身影。

  画面上,螽斯巷口摆修理摊的国仁,竟然捧出了一卷卷用布包裹着的拉链头,总计1万零三套。

  有人不惑,拉链头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换钱,费尽精力来收集这个东西有啥用?

  记者也这样问朱阿珍。阿珍朴实回答,国仁不抽烟、不喝酒,就只有点收藏的爱好,我不忍心不支持。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吴国仁在原济南军区服役,从事专职通讯工作,获过军区通讯报道一等奖,被部队荣记三等功。退伍不久,便与朱阿珍相识。每次见面,国仁总给阿珍带一本书,给她说书里动人的故事。

  别人眼里无用之物,在有心人眼里却是宝贝。吴国仁把收藏的拉链头,分门别类地用胶水粘贴在棉布上,申报上海基尼斯纪录获得成功。

  1994年5月,国家邮电部为陶都宜兴发行了一套《宜兴紫砂》的邮册,里面收录了顾景舟、蒋蓉等陶瓷名家的紫砂作品邮票。

  从小喜欢集邮的吴国仁也购得了一册。闲暇时他经常把邮册拿出来,一页页翻看欣赏。有风吹过,一只蝴蝶不知从何处飞来,悠悠停立在邮册的紫砂壶图片上,静美而灵动,瑰丽而斑斓。吴国仁看着,心里觉得这本集邮册还可以变得更生动、更厚重。

  这天夜里,吴国仁失眠了。他摇醒阿珍,告诉了他的梦想。阿珍也惊醒了,摸摸他的额头:“你是不是发烧了?”

  请紫砂泰斗给一个小百姓题词、签名,那是嘴吃鼻子——难。

  国仁没吭声,但阿珍知道,这男人想做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

  这是江南的四月,春寒料峭。陶都丁蜀的街上,虚掩的顾家大门响起了两声轻轻的叩门声。宜兴紫砂工艺厂会计、顾景舟大师的侄媳吴菊芬女士闻声开门。一个身背肩包、推着自行车的中年人站在门口,身上浅显灰尘的痕迹,手上还留有血迹。

  吴会计有点吃惊,眼里满是惊愕。

  中年人介绍,他叫吴国仁,是本市和桥镇的一个陶瓷艺术的爱好者,今天踏自行车三十公里的路程,专程来拜访顾景舟大师,请他在《宜兴紫砂》的集邮册上题词、签名。

  吴会计的脸色松弛下来,问他手上的血迹是怎么回事?吴国仁用衣袖擦了擦因赶路而冒汗的额头,如实回答,在来大师家的路上,和逆行的骑车人碰撞倒地擦伤。吴会计这才松了口气,赶紧从花架上拿下一瓶红药水,轻轻地用棉签蘸着药水为他清理伤处,再细心地给倒上云南白药粉。

  微微药香在心间弥漫,令吴国仁很是感动。可让人失望的是,吴会计坦诚相告,老人家生病卧床,无法满足他的要求。看着吴国仁败兴的神情,吴会计有点同情,思虑了一会,答应让他见一下顾老。

  随着卧室门打开,吴国仁看到顾大师仰卧在床上,微闭双眼,鼻孔插着氧气管,旁边有人陪护。吴会计凑到顾老的头边,一字一句说:和桥的紫砂爱好者来看您了。

  顾大师慢慢睁开眼,脸上呈现微微的笑容,“哦。谢……谢!”

  那一瞬间,吴国仁突然为自己的自私而自责。为不影响顾老休息,向顾老祝福后,他赶紧告辞。可这时,顾老气息微弱地对他说:“拿……拿来,我题。”话虽轻微,却很坚定。说着,顾老做了一下起身的动作。在一旁的吴会计赶忙说:“爹爹,你要多休息,今天就不写了吧。”顾老摇摇头,在吴会计和家人的帮助下,还是喘着粗气艰难地坐起身。

  原来,刚才吴国仁和吴会计的对话,顾大师都听到了。

  顾老让吴国仁凑近他,“你不容易,几十里路骑自行车,还跌……跌了一跤,凭这,我这个日薄西山之人,也要……如你一愿。”

  顾老话音微弱,吴国仁两眼欲泪:“顾大师,今天就不劳您了,等您养好身体,日后我再来看您。”大师摇摇头,眉头紧锁,“以后恐怕没……没机会了。”吴国仁把眼投向一旁的吴会计,只见她扶着公公,两眼含泪地向他微微点头。

  家人把一张短脚小方桌放在顾老床上,以充书桌。吴国仁赶紧把邮册呈放于桌,掀于扉页。顾大师深吸了一口气,似乎有了一股精气神,眼睛也亮堂了些,接着,从容运笔,在邮册的扉页上留下了“钟灵毓秀”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

  这四个字就此成为吴国仁一生对大师德艺双馨的感佩,也成为他收集陶艺名家的陶外笔墨、丹青素心的精神支柱。

  约莫两个月后,一代紫砂艺术泰斗顾老溘然长逝,消息传来,吴国仁潸然泪下。

  有一篇文章是这样描写吴国仁去景德镇拜访瓷坛名家的,“门铃响起,我打开门,只见一个身背双肩包,手拉拉杆箱的男同志风尘仆仆地出现在门口。来人自我介绍,他是江苏宜兴人,名叫吴国仁,已坚持多年,收藏和荟萃中国陶瓷艺术家的纸上艺术。说着,他卸下肩上的双肩包,打开拉杆箱……”

  文章作者是原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刘培金先生,他在文中写到初次和吴国仁见面的印象,特别提到吴国仁打开双肩包和拉杆箱的细节。

  吴国仁的双肩包、拉杆箱,装的不是换洗衣服、洗漱用品,而是比他生命还珍贵的宝贝。

  这里也有一个和箱包有关的细节。

  那是吴国仁第一次去景德镇,拜访时年93岁的中国陶瓷国宝级大师王锡良先生的场景。

  费尽周折找到王老家的吴国仁,说明来意后,卸下肩上的双肩包和手上的拉杆箱,疲乏地蹲下身子,打开箱子,从箱包里拿出一本本用棉布精心包裹着的宣纸册页。他小心翼翼地翻开册页,里面一个个都是宜兴知名陶艺家的题词。

  王老从边上端来一张小方凳,塞在吴国仁的身下,说:“宜兴兄弟写的字好,做的紫砂壶也好有名,我要向客地的兄弟学习啊。”然后,他走到铺着书画毛毡的大工作台前,凝神屏气,悬腕执笔,在册页上写下一幅天然真趣的“画字书法”:泥火传承。

  这幅书法,是瓷和陶的相互致意,也是吴国仁收集的《景德镇陶瓷名家翰墨精选》的开山之作。阳光照进屋来,暖暖的,当老人落下最后一笔时,吴国仁抬起头,看到案头悠悠吐香的幽兰。

  后来,老人和家人说,能这么珍惜笔墨的人,即便他是骗子,我也心甘情愿地被他骗。

  现在,吴国仁历时20年收集的景德镇暨宜兴陶瓷名家“书画卷”全部完成,两卷共41册(宜兴21册,景德镇20册),宜兴顾景舟、蒋蓉、徐汉棠、徐秀棠、汪寅仙和景德镇的张景寿、王锡良、王隆夫、周国祯等360多位中国陶瓷艺术名家的书画作品,辉耀一体。周令钊、常沙娜、沈鹏、韩美林、言恭达、孙晓云等艺术大家欣然题跋。

  和桥螽斯巷口,国仁和阿珍依然守着修鞋摊,换着拉链,修着衣裙,在烟火的红尘中,岁月缱绻,葳蕤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