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卫星 文 |
2016的下半年,我心里长起一个东西来,如一枚剥壳的鸡蛋,柔软的,塞在了心口。这是一种病症,近乎乡愁。这年,我53周岁,突然有了余闲时间。我想写一部古吴国的历史。
我不知道能不能写成。我之所以要写,原因是我生长在古吴国的都地。又因为,我听到的吴国故事,都不是完整的。我不满足碎片。我想,摭拾起碎片来,或可做成一条完整的船,它就可以在时间的长河里顺流而下。
吴都梅里,古籍上称梅里平墟。所谓平墟,遗迹应该是荡无了,事迹或尚在。梅里,有个古庙,叫泰伯庙。鸿山,西麓有泰伯墓,是泰伯的归藏之地。墓(庙)已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我曾身体力行参与申报工作。苏州古城,习惯意义上的吴国最后都城,离我不远,四十多里光景。孩童时,我在老屋,开门见山,看到的是通安的阳山。山在南,我们习惯叫南阳山。少年时,斫草养畜,逮到蚱蜢,就揪住蚱蜢的两腿,向山行拜。念词:“拜拜南阳山”。至于为何要拜,原来那山有个吴王墓。这个吴王,是吴国的最后一个王,夫差。即使现在,秋高气爽的天气,我还会立于阳台向南遥望,看南阳山清晰的山道。我还可以望见苏州虎丘斜塔,之旁,也有个吴王墓。祖母曾告诉我,虎丘山上的王,是南阳山王的老子,而鸿山西头的墓里,是所有吴王的先祖。后来,我知道,一个是阖闾,一个是泰伯。
泰伯墓,我们申报国保单位时,把它写成泰伯陵。因为它经过修葺,有了陵的规制。老百姓唤作吴王墩。在我的家乡,泰伯渎穿境,相传泰伯所开,应该是华夏大地上第一条运河。还有一条范蠡河,也是运河。相传是范蠡开凿疏浚的河道,目的是“伐吴所开”,我们叫作蠡河。蠡河会水漕湖的地方,有个西施墩,相传是西施投江地,也是葬身之处。今可见水中的一簇芦苇,青了又黄。
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区域。我小时候要去看太湖就是一个梦。我在“水东四十里”,我的活动区域,不会超过十里,我真正端详太湖的时候,赫然已经是个青年了。
剥壳的鸡蛋,塞在心口,现在想来,是我祖母给我种下的病根。柔软的鸡蛋,毕竟让我不畅。我要寻找一种舒气解郁的药。于是,我开始对吴地历史作探究。
历史是沉重的。并且,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都不会是快乐的,剖而观之,无不鲜血淋漓。沉重是历史与生俱来的话题。吴国的兴亡历史,也只能是沉重的。它的沉重,虽已过去了二千五百多年,它还担在吴人的肩上,吴人不能释怀。其间穿梭往来者,我也是其中一人。
我想写史,文稿的题目,拟是《句吴史稿》或是《句吴史讲义》,就算写成一部简史,也可安心。我阅读一些书籍,开始做写作的准备。当我真正写作时,我开始认识到在历史的尘埃中要打捞某些专门的事件,是困难的,无况乎要追溯远古。
写完上部文稿,觉得心难安。因为缺乏底气,便取名“问祖”,算是探究。在后,我越来越觉得凭个人薄力要完成一部完全意义上的尽可能真实的句吴国史是不可能的,是我的一种痴心妄想。
“讲不完的故事,说不清的历史”。吴国从哪里来?我从三皇五帝说开,许是说得太远,为的是理清其间的族脉关系。吴国从何时兴?我从寿梦开始。吴国从何时亡?我写亡国经过,也写亡国原因。吴国兴亡,是《句吴之国》的重要内容,所谓至德精神,所谓谦让精神,所谓开拓精神,所谓创新精神,等等,都是后人的总结与提炼。我想,历史并不是为了创造精神而进行的。历史的走向很大程度上由其时代所决定,有其规律可循。譬如:对于吴国亡,时至今日,吴地人还有一种情结,感情用事地指责吴王夫差。当然,夫差为吴亡应该负主要责任,因为他是吴王。分析原因,有说他穷兵黩武而失国,有说他刚愎自用而失国,有说他妇仁慈心而失国,更有人说他因爱美人而失江山,云云。其实,在今天,我们大可不必揪住夫差不放,吴国失国是有许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有夫差个人因素,更有国际国内因素。春秋是个纷争的乱世,时代主题不是和平。春秋是一个图霸争霸的时代,目的是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倘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诸侯王没有图霸志向,没有争霸壮举,早就失国了。
周武王封国七十二,国中之国有一百八十之多,春秋时代,灭国六十二,失国的君王遍地都是。前473年,吴国处在霸峰时刻,失国似乎并不应该,似乎来得早些罢了。后来,越霸也失国了。威威大楚也失国了。
我想写的不是精神,而是事件或者说是故事。挖掘历史事件是辛苦的事情,最困惑的是不知哪里有需要的矿物和宝藏。我坚持挖掘,完全是出于对这个古老诸侯国从立至兴到亡的兴趣。上部“问祖”虽经探究,却是不敢定论,便托举一些资料,做个懒人,把空间留给了读者。中部“春华”,下部“秋落”演义开来,才有些豁然开朗。都说春华秋实,吴国结出了苦果,结果随“春秋”掉落。
因念故地,而心中骚动,《句吴之国》几易文稿,最终弄成一个亦文亦史的文体。好在它是完整的。
《句吴之国》,郑卫星 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23年出版,定价:9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