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阎小鹏 文 |
有诗云:“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苏州,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江南文化的核心区,素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如何读懂苏州,如何完成对“人间天堂”的诗意书写和文化礼赞,殊非易事,叶梓《何以是江南》是一部闲谈间开阖古今,行吟中见微知著的精致文本,用他自己的话说,堪称“洞悉苏州历史文化和城市记忆的一把钥匙”。
何以是江南?苏州,不用说山河形胜、千年文脉,仅其新时期以来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文化上现代城市文明光芒之盛,可以说,说及苏州,便是“人人都说好”。恰是这“人人都说好”,写起来就更难了。叶梓,一名姑苏城的新市民,一名寓居不久的西北作家,以一种“岁月静好枕河生”的悠然之心将苏州之美娓娓道来,行笔所至,尽吴越风雅;墨迹漶漫,亦是情到浓郁处。
何以是江南?要读懂一个城市的文化性格,必然要浸淫其历史传承,迫近其精神标识。作为世界遗产的苏州园林、大运河,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古琴、香山帮、缂丝、宋锦、端午习俗及碧螺春制作技艺,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民间技艺的瑰宝,是民族创造精神与人类智慧的象征。它们是解读姑苏文化的基因密码,也是感受其人文魅力的切入点。
“一朝入姑苏,满眼是江南”,长期生活成长于大西北的叶梓,面对温婉雅致、静水深流的水乡泽国,有陌生的新奇,有深切的迷恋,更多的是谨严的审视、虔诚的体验。题材和写作对象的特殊性给写作者本身带来严峻的挑战,此类文章稍有不慎就会成为技艺的图解、知识的贩卖,外加无谓的赞叹,弄成堂而皇之的伪文化散文。《何以是江南》却规避了这一写作的陷阱。
首先,《何以是江南》以严谨的写作态度和深沉的责任意识去靠近每一个庄严的话题。特别是对园林、大运河做足了功课,深入考察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写出其精魂与魅力,就得追寻、体味那些历史的细节与人文的温度,去感受回廊亭榭、大浪淘沙背后蕴藏的人性的光芒、精神的香火、文化的血脉,“假如离开这些诗词书画的加持,拙政园也就是个园子,绝不会成为声名显赫、冠绝江南的文化空间,更不会成为江南生活美学的标杆”,园林不光有工巧技艺,更有诗书锦绣,而这些还不是其全部,一代代苏州人的守护、继承、复兴、创新的传奇故事,才是更动人的精神“园林”宝库。《园林的雪》一篇,为全书之首章,单篇文字篇幅足够长,对于苏州园林,又足够短,一长一短之间,写出了别样的苏州园林,意犹未尽,回味无穷。新媒体时代,苏州不缺流量、不缺知名度,不缺声光电,浮世繁华的背后,缺少的必然是基于人文历史的个性观照与品味,《何以是江南》在这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与实践,这便是文学的魅力与责任所在。
其次,《何以是江南》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与文化思考贯穿始终。非遗的传承,特别是传统艺术的传承,是当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领域面临的共同难题,旧有的艺术形式,随着时代变迁与文化环境变化,由大众变为小众,甚至会遭遇难堪的寂寥与衰落,都是极常见的现象,保护必须靠传承,传承必须有变革。面对传统文化,见惯了太多的呼吁、警示,甚至愤愤不平的哀叹与批判,叶梓“平静面对”的姿态,恰是一种理性的表现,可见其宽容与理性的文化立场。
《何以是江南》还有着温文尔雅的文风神韵,对应了全书的审美基调与主题需要。以粗粝沧桑的秦腔为乡愁底色的叶梓,确已深深受到吴风薰染,适闲空灵、优雅散谈的文风,至此书已渐养成,与其早年的乡土散文相比,几乎判若云泥。但事实上,联系他近十年来乃至从文以来的总体价值取向与艺术气质,叶梓本质上是一个随性、宽厚、闲适的人。他积极上进又极少功利心,他珍视友情、亲情、乡情,沉醉于文朋诗友的酬唱逗趣,享受着兴之所至、自由平淡的生活。他的秉性,实际上与江南风土一拍即合,不躁不厉,永远散发着古朴的雅士情怀。他对风物掌故的描述,若即若离,深深地介入,又是轻盈地收放,不用重力,不说狠话,腾挪转合驾轻就熟,却把风云际会、世事沧桑、百代变迁及众生诸态纳于纸端,这已经是一种很高级的行文能力,或者谋篇的功力,隐隐有林语堂、梁实秋辈的从容。至此,他将打开一个全新的写作世界。我相信他内心时时在谋划着心中的下一篇文章,包括一个职业作家下一步的使命与梦想,我们期待并祝福他早日再出新作。
《何以是江南——世界遗产和人类非遗图谱上的中国苏州》,叶梓 著,古吴轩出版社2024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