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二泉月·书苑

百年孤独般的部落史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

  | 辛禾 文 |

  读完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内心感到一丝阵痛。正如作者跋语中所说,她写此书完全是一种机缘。同样,这种机缘只有迟子建才能遇见,最终成就了她。

  迟子建在一次偶尔的机缘中,接触到北国大兴安岭的鄂温克族,他们植根于位于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那片沃土,一代代地靠迁徙游牧繁衍生息。

  迟子建背负着历史责任与担当,她用史诗般的语言,把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人和事,用心灵之光去感知,用文字的柔性去触摸,用灵魂去呐喊撞击,倾尽心力,以女人最细腻的笔触、最温情的话语,重温鄂温克族的风土人情。书中对鄂温克族的风俗人情进行了详尽的描绘与刻摹,有些近似科普式的文学呈现,让读者更加真切地了解到这个氏族部落的前世今生。

  故事以这个古老的鄂温克族为背景,拉开了近一百年孤独的帷幕。作家以一位母亲温婉的笔调,对这块土地上快要被遗忘的人性真善美,进行了描绘与歌唱。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充满无限忧伤的史诗般的作品。作品从“我”开始——鄂温克部落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讲了一天的故事,让人在沉醉于原始部落简朴而又充满诗意、平静又不乏传奇生活的同时,清晰地看到了这个北国大森林中的游牧民族由繁盛到枯萎衰老的历史进程。

  在生命中,创伤是一颗发芽的种子。《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把无数个创伤串联起来,用诗一般的哀怨,诠释着每一个生命的现象。为什么迟子建会写出这么一部史诗般的巨著呢?让人心灵如此震撼不已,这要从她的人生阅历中找到答案。

  我们看到,迟子建在写鄂温克族百年孤独的同时,同样也是在写自己的百年孤独。

  迟子建说:“因为我老公没了,我只能写书了。”迟子建心里在滴血,她最爱的人在她最需要的时候因为一场车祸去世了……所以,这部作品所描述的一个个生命的出现与死亡,让人感到压抑甚至窒息。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都是有意义的,在自然面前,生命是如此脆弱,如一粒尘沙,随风飘去。迟子建的作品反复描摹风,火,黑的天,月光,云,桦树,水流,但生命的欢歌与悲泣,就如同那条跳跃的额尔古纳河一样奔腾不息,不会因生命的七情六欲、酸甜苦辣、生老病死而停息过,不会因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而断流过,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黑夜,总会有黎明前的那束光在闪亮,这束光照亮后面的生命,带来生的希望。

  作者为了缓解自己失去亲人的巨大悲伤,她独自前往大兴安岭深处。在那里,她结识了族群为鄂温克人的老人们,与他们进行了深入交谈,这让迟子建深刻体会到了这里生命的伟大,于是应运而生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这部小说的核心主题之一是自然、生命、信仰(神灵)的和谐共生。“我”说“我不愿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路上,他们一定会疲软”……

  而眼前的一切止于第一个居民点的设立,止于第一个工厂的建立。当下山的鄂温克人因为种种不适应相继回归大山时,我为他们感到难过。“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面对越来越繁华和陌生的世界,曾是这片土地主人的他们,成了现代世界的“边缘人”,成了要接受救济和灵魂拯救的一群人!他们的眼神是那样迷茫无措。

  “人类既然已经为这世界留下了那么多不朽的艺术,那么人类也一定能从自然中把身上这样的世俗的贪婪之气、虚荣之气和浮躁之气,一点一点洗刷干净。”读完这本书,我的感受是,无论科技如何发达,人类最终要回到生命的深处,在自然中叩响神与灵的门,再次祈求他们可以收留迷路的我们。

  《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定价:3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