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二泉月·文学

一个家族的文化记忆

“知音者”钟子期后裔营建的乡土迷宫

  | 凸凹 文 |

  钟家大瓦房掩映在“万亩梨花”中。汽车出成都龙泉柏合古镇东,向北,上机耕道行走十几分钟,穿过一些贴有白瓷砖的农家新楼,可直接开到大瓦房宽广的院坝上。院坝既为钟家草编艺人的操作工场,又是钟氏家族大摆“坝坝宴”,以及柏合镇在“忽如一夜春风来”时举行万亩梨园开园仪式暨文艺演出的地方。

  去过多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悟。第一次是2000年秋天,我和一个朋友去双流机场送人,回龙泉驿的途中,折到了大瓦房。我在房外转了转,没有进去。它呈现的只是大,一个“大汉”趴在地下。这一大片农家平房,相对村子周遭的新楼,我看见的是它的普通、落后和破旧,以及岁月之手涂抹的与院坝上的轿车极不和谐的色彩,还有谁的疼痛。

  再一次去,跨入了钟家的门槛。我看见的是一堵又一堵土坯垒砌成的墙体,墙体上一触即掉的泥尘和麦秸,宽窄不一、长短各异的罅隙,还有紧贴其上、蓬头垢面的辣椒、大蒜、玉米、葫芦,加上那些盘根错节的天井,错综复杂的门洞,纵横交结的通道,以及头顶上一大片一大片的青瓦。入得房内,却无法沿原路返回。我看见的是一座古代的迷宫和城堡。我到了时间那头,看见了历史。

  第三次去,遇到了硕壮的汉子钟永超。钟永超时65岁,只身闯荡过大西北,在青海果洛州退休后返回了家乡。回来的时候,带着他的老母和妻子,把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留在了遥远的青海。他不仅有一双特级机修工的手,还有一双修纂家谱的手。一本家谱,磨去了他整整12年的时光。

  跟钟永超一样,钟建超也是从大瓦房走出去,最终又回到大瓦房的钟家人。他告诉我,他生于1935年梨花盛开时节,去朝鲜搞过建设,去大凉山教过书。女儿钟惠从成都师专毕业后,继承了他的衣钵,在成都黎明职中当了一名数学教员。他现在的工作,是与老伴宁秀兰一起经营那块植满梨树葡萄、每年可收入3000多元的2亩多的土地,还有维修大瓦房、组织清明会,以及反剪着手在小青瓦的天空下转悠:从屋到屋,从屋到屋……悬在上堂屋门上那块耗资2000多元,长3.3米、宽1.2米,曾为唐朝睿宗皇帝御赐的黑底金字“琴墨堂”木质仿制牌匾,即是钟先生捐赠给2003年钟家大瓦房清明会的礼物。

  对一座旧房子,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深究下去,我看见了“房子与人”,看见了文化。

  钟家大瓦房是一座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在成都东山一带颇有盛名,估约建于清雍正年间,发轫者是钟家自广东入川始祖“荣昌公”。钟荣昌经商致富后,在这片旷地上修了祖屋。得6子后,依客家人聚族而居习俗,在祖堂外两侧规划设计了6个并列的建筑单元。以后,子生子,代代繁衍,6子成6大房,越来越多的后裔以祖堂为中心,陆续在周围造屋栖居,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见的由7个建筑单元、7道大门、100余扇小门、22个天井和1个屋前大院坝构成的大瓦房群落。它的地基是否依了《礼经》所言的“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的古老法则?环屋四望,没望出个所以然。

  钟家祖堂由上、下2个堂屋和多个天井组成。上堂屋是供奉钟氏历代先祖神牌、用作祭祀和长辈议事的地方。“琴墨堂”横匾堂铭两侧竖立着“勤读诗书肇家声,善振琴音绵世泽”的神榜。对于“琴墨”的解构,钟永超先生说,琴,是“知音者”钟子期的化身;墨,是曹魏时期“书圣”钟繇的指称。也就是说,那个懂乐的樵夫和写得一手好字的书家,是他们骄傲的先祖。

  在2003年10月举办的首届柏合草编文化节上,时居郫县的俞伯牙后裔、古琴大师俞伯孙老人前来大瓦房,让我有幸目睹了他抚琴弄弦,面对钟子期后裔演绎的一出轰动锦官城的“高山流水觅知音”故事。犹记得,是我和刘学伟书记去郫都一个老旧小区将俞伯孙老人及其家人接来柏合的。

  祖堂是聚落的中枢系统,是纲,其它各个建筑单元、房间都与它保持着联系,接受着它的信息和调度。院中有院,屋中套屋,屋屋相通,主从独立又共存一体,这些个性,使大瓦房成了智者的迷宫。近300年来,大瓦房直面过几多劫难可想而知,但它都能从容度过,屹立至今。我想,它的消防考虑、排水系统、雷电安全、防震预案、御敌方略定有过人之处。以前,院坝前有清亮的荷塘,房后有茂密的林盘,四周还有一道夯实的土围子。

  2002年3月14日,我还参加过他们的清明“蒸尝会”活动。

  我是上午10时左右去的,其时活动已经开始。我看见大瓦房墙上挂满草编工艺品,最多的是新崭崭、黄灿灿的草帽。大院坝上用木板搭了一个简易、低矮的戏台,戏台上在表演评书、相声、川剧和四川黄埔艺术团的一些歌舞节目。成都喜剧演员巴登也上了台,他的扮相真多,一会儿列宁,一会儿邓小平,一会儿希特勒,引得满院坝密密匝匝的观众忍俊不禁、捧腹大笑。那天,钟家大瓦房这幢清代民居文物建筑,被成都市人民政府颁授了一块铜牌。

  钟家大瓦房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柏合镇大河村二、三组。一年一年的,随着钟家人的逐步致富,绝大部分住户走出“大宅院”,住进了邻近的新楼。过去,人丁鼎盛时,房子里“五世同堂”,曾同时居住有600余口人。至2005年时,尚有7户、30余口人居住。钟家人,尤其上了年岁的,他们经常在大瓦房里小聚和转悠,似乎只有这样,心里才安稳和踏实得下来。一个家族的文化记忆,就是他们的家族史。

  前几天又去了。大瓦房空无一人,所幸有人经管,游人免费进出。门额牌匾四大字为工工整整的正楷:钟氏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