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二泉月·文学

山里的男人

  | 梅南频 文 |

  写这段文字,不仅仅是为了纪念。

  老杨住在宜兴山里,不是住山里就是山里人,得讲一口当地人完全听不懂的“蛮话”,譬如说山芋叫“混子”,吃饭叫“呷美”,有人说这是温州话,也许。反正这后代都是先祖迁徙到江南的,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安营扎寨,刀耕火种,繁衍生息,然后有了村庄,有了人声喧哗欣欣向荣。

  老杨一米八的个子,两百来斤,铁榔头经得起几下,他热情好客,性格有山里人独特的豪爽,就像一块磁铁,无论谁一见就会牢牢吸住。他力大无比,出力气的地方毫不吝惜,因此众望甚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带领村民开荒种茶,办起了像模像样的一个茶厂,这山地朝阳,茶叶质量出奇的好,一下子名声大噪,供不应求。那时他是场长,上头对他信任,还兼了个民兵营长,虽然这是不拿一分工资的虚职。

  后来茶场发展了,又搞起了花木场,山里有地,只要你肯播下种子,老天就还你灿烂景象。这次,老杨又成功了。山里人都说他能干,他自诩只是“搞挖屎”,也就是倒腾,时髦的说法叫开拓。领导们欣赏他,村民们选他当了村长,这个村不小,四五个自然村并在一起,方圆几十里,在封建时代大小就是个寨主。干了几年,旅游业开始了,他又动了主意,有个玉女潭就在他地盘上,别小看这山顶上的一潭碧水,历史上曾经很有名,怪石嶙峋,奇花异草,满山遍野都是光景。这座16公顷的莲子山虽隐江南,却名誉朝廷。唐大历年间,由滁州刺史李幼卿置别墅而得名,历经文人雅士如独孤及、权德舆、陆希声等的赞誉与隐居。明嘉靖年间,进士史际购地重建,打造了“玉阳山房”等景观,并获皇赐题额,文徵明为史际作《玉潭仙居记》中详细记述,“其中台榭楼阁祠宇杠梁凡三百有一,林壑岩窦可名者二十有三”。老杨带我去实地考察,喜忧参半。转山一圈,只见瓦砾残垣,当年的辉煌杳无踪迹。勒石的字迹依稀可辨,只是被蓬勃的杂树乱草密密掩盖。他不气馁,一定要弄。话这么说,怎么弄?哪来资金呢!

  这个山里男人有股蛮劲,动了心思九头牛也拉不回。莲子山就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资本,犹如一坛老酒,藏在深山无人识,我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开坛,酒香就会醉倒人。知道你老杨酒量好,居然用到开发谋略上了。

  于是他就挖空心思去想,找了不少文化人商量,拉了许多只要有利于他的社会关系,淘来淘去,还真如沙里淘金一般,淘出了名堂。机会来了,正在开拍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需要选景,他通过央视外景基地打通了环节,导演一帮人到此一看,哎呀妈呀,这不正是我们要找的地方么!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就这么简单,开工!

  这不,运气来了,板门也挡不住。外景基地要赶片,材料立马进场,不到一个月,场景一步到位,唐国强鲍国安一众明星到场,轰动了山村。

  老杨这山里男人就有这本事,片子拍完了,班子走了,基地留下了。开园参观,不收门票,这招数不是一般的高。游人蜂拥而至,高峰了节假日了,开始凭票进园,收入来了。老杨就聚沙成塔,把收入投到其它景点的恢复建设上,今年一景,明年一片,让个沉寂的莲子山终于热闹起来了。玉女潭成了众多网红打卡的亮点。

  我和老杨说:你终于升级了,当过场长营长村长,现在是团(潭)长了,恭喜恭喜。老杨哈哈大笑,还不是你们这些文化人的功劳啊,我一个大老粗山里人哪来这本事。文化人就是脑子灵,借鸡下蛋,名利双收。这社会没文化不行,一定要有知识,才能繁荣富强。他还真不是嘴上说说,居然念上函授大学了。

  老杨的事业很顺利,可能和他的酒量也多少有点关系。饭桌上有敬必干,这点我非常担心。你海量也罢,身体吃得消吗?几次说他,当面听听,遇朋友们来访,又却不过面情了。多年下来,他的肝受到严重损伤,当医生做出诊断结果后,也不敢告诉他了。

  这些年,我还会去玉女潭转转。望着这些熟悉的景象,心里总会泛起酸楚,想念那个山里男人和他的情深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