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二泉月·市井

40多年前住过的小屋

  | 金志标 文 |

  吃罢晚饭,儿子带了孙子,事先也没告知,徒步去看了我刚成家时的房子。途中还拍了几张照片发给我。每一张我都仔细端详,努力地回忆四十多年前,福利分房所分配到的位于清扬路旁房子的场景。

  这处位于清扬路中段的住宅,对久住市中心南市桥上塘街的我来讲还有些偏远,但当时年逾弱冠、出身寒微的我,能分配到50多平米、设施齐全的一处房子,一段时间都激动难抑、夜不成眠。同为共青团干部的小F说:“你已经整到大人堆里去了。”此话据实而言,语出有因,要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小年轻在单位能分配到房子太难了。

  看房那天上午,丽日当空,同事胖乎乎的老Q特开了一辆公司的北京吉普,带上我们几个同时分到房子的小年轻前往。上楼的步履轻松得如羽毛飘起来一般,急切地盼望。拿着沉甸甸崭新的钥匙开门,坐北朝南的小屋顿觉眼前一亮。此时,彼此都心知肚明,眼前这套房子将是自己长大成人,脱离父母的羽翼,婚后独立自立门户的暖巢呵。同去的人也跟着我们一起开心起来,不知是谁在闹哄哄的嘈杂声中讲了一句:“这么好的房子,住在这里,挨了个耳光也不想回头啰。”此话一说,又引得大家一片清脆的笑声来。

  这些照片,唤醒了我对这间小屋的深深记忆。婚后,我们在这间小屋喜而添丁,锅碗瓢盆交响曲加上孩子的笑声吵闹声,是我们心中最甜美的音乐。每当儿子生日,我们总是亲自下厨,会借来圆台面,铺上洁白的桌布,忙前忙后整一大桌菜,邀请长辈和兄弟姐妹来庆贺一下。桌上摆满了河虾,菠菜、百叶、黄豆芽制成的如意菜,削好了苹果将白糖熬汁做成的拔丝苹果,色泽红润的红米五花肉和撒上葱花的红烧鱼……当然,也少不了生日蛋糕,吹蜡烛够不到时,儿子索性穿着太婆制作的布鞋蹲在圆桌上憋了小嘴使劲地吹,不大的小屋常常是充满欢乐,充满温暖和幸福。

  有了自己的小家,曾经同厂的伙伴常常隔三岔五结伴而来,给小屋平添了生趣和美好。记得1991年调市纪委工作,1992年春节,市纪委几个领导一起还专程到小屋来家访,嘘寒问暖,和蔼可亲。厂里的共青团员也结集来小屋了,又是拍照,又是说逗,彼此幽默妙趣横生,足以令你捧腹得站不住。他们捧上了当年鲜见的鲜花,屋内顿时浪漫满溢,叽叽喳喳的声音把小屋闹腾得溢满心间,满心欢喜。

  生活是琐碎的,拥有着无数的曲折,其间也藏着无尽的温暖和幸福。婚前,在父母亲身边,幸福如同温暖的阳光,无时无刻不照耀着心田。自己有了小家庭,什么都得自己提前谋划亲力亲为,其间遇到过好多困难,也得到了邻居们亲人般的关怀。刚成家时不谙家务,蜂窝煤炉常常因风门的尺寸把持不好而熄火,弄得不好还吃不上早饭,得饿了肚子去上班上学。生煤炉也非易事,时常是被呛得眼睛睁不开。隔壁的W书记夫妻俩见状,赶紧闻讯赶来,亲切地呼唤道,小J不要生煤炉了,到我家来接一个煤球呵(他家煤炉中烧红的蜂窝煤球给我一个,为客气,我右手会拿了簸箕装上新煤球与其交换)。这样,大大节省了生煤炉的时间。事虽小,但邻居及时伸出援手倒也缓解了一时的窘境。

  住在小屋那些年,一年会有几次闹停水,住在楼上常常是一筹莫展。从阳台上往下看,同单位一楼老Z家在自己园内打了一口井。实属无奈下,只能胆怯懦弱先上门打探求助,轻轻敲门见到老Z讲清原委,老Z嘴角上扬满口答应。我迅捷登楼到家拿了一只水桶直抵他家,因要穿过他家干净的客厅才能到井边,打好水后,得小心翼翼提着水桶碎步而行,恐将老Z家地上弄湿了。老Z的夫人见状满脸微笑,恐怕我心生尴尬。

  毕竟有过农场、工厂劳作的经历,时间一长,操持小家庭的本领也日渐精进,常常会把小屋整得纤尘不染,过段时间把家里物件摆放的位置稍作调整,也感到常有新意般。有时家里包了馄饨,也学着大人的做法,邻里之间大家分享。远亲不如近邻么,想不到小小的一碗馄饨可以把邻里关系整得如此暖意浓浓。

  孩子们的举动启发了我,也想去老屋看看。一个布满星空的晚上,我吃罢晚饭,沿着孩子们行进的线路到昔日的小屋走一走。此时的清扬路华灯初上,霓虹灯闪烁着缤纷的色彩。我拐进现在的纺工小区,心里有一股早应该来看看的直觉,仿佛时光倒流,一切既亲切又遥远。还是那原来两纵一横平整的小道,把那四幢一模一样的楼栋清清爽爽地勾连了起来。路边的樟树长高了长粗了,气息清新怡人。夜晚,整个小区都陷入了宁静当中。我好似一个陌生人一样,眼观四周,静静地回忆着当年生活的点点滴滴,回忆着那些昔日热情的同事和可敬的邻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