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二泉月·市井

汤婆子趣谈

  | 陈琦 文 |

  电视剧《六姊妹》里,有两个角色只有姓氏,没有详名。夫妻俩,男主叫大老汤(林永健饰),女主(大老汤的老婆)叫汤婆子(郭虹饰)。这两口子和何常胜家一样,也是从江都迁来煤城淮南支援建设的。

  疑似父辈身上发生的事情,误会也好,记仇也罢,反正汤家与何家是结下了梁子。大老汤在厂里当个车间主任,整天端着个架子,利用职权,凭空捏造,三番五次地“整治”何常胜。而汤婆子则在房道里,恶意挑衅,无中生有,打压何家人,还特爱占小便宜。自己家里日子过得不如意,甚至很糟糕,就更容不下别人家好……心里头不敞亮的人,瞧谁谁不顺眼。其实,何家根本无意与他和她“比烂”,他们笃信、坚守的应为“最是善良方致远”。

  “暖男”作家伊北,内心满满的平民情结。似乎不屑于给大老汤的老婆起个名字,直呼汤婆子可能与她性格暴躁、嘴皮子尖刻不让人和从不能吃亏的待人之道有关。这让我想到江、浙、沪一带,老百姓冬夜睡觉时御寒取暖常常会用到一种器皿,就叫汤婆子。

  汤婆子,也称汤捂子。至于它的起源,并无确切的史料记载。可以肯定的是,元代时已经有汤婆子,而它的名称最早出现应该是在宋代。元代的《东南纪闻》中有对汤婆子的描述:“锡夫人者,俚之汤婆……贮汤其间,霜天雪夜,置之袭席,用以暖足。”

  它是一种铜、锡质或陶瓷的扁形圆壶,形似南瓜状,上方开有一个嘴,带螺纹的那种,开水从这个口子灌进去,将盖子拧紧,再用毛巾或布袋包裹防止烫伤,放在被窝里取暖,保温时间在七八个钟头,被窝里会十分暖和。而汤婆子里面的水,第二天早晨起来,用作洗漱,水温正好。

  1954年,我母亲从苏州来淮南参加工作。临行前,外婆拿出一个黄铜的、一个白铜的汤婆子,让我母亲带到淮南用。外婆说:你们北方(江苏人习惯于把安徽称作北方)那边更冷,带去肯定会用得着的……确实,几十年间一直在用着。白天家里取暖,多是生一个煤炉,用煤泥打成炭饼,取暖效果还行,只是很脏,特别是换炭捅灰时。后来改成煤球和蜂窝煤,较之前要干净些,但特别要注意排烟气,煤气中毒可不是小事。

  日前,偶翻古籍,宋代黄庭坚《戏咏暖足瓶》映入眼帘:“小姬暖足卧,或能起心兵。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宋朝另一位诗人释文珦在其诗作《汤婆》中写道:“野翁有汤婆,爱逾美淑姬。眡之若彭亨,虚中而无为。冬日则饮汤,身唯一衲随。曾不涴脂粉,简洁良易资。终宵暖吾足,贞静无邪思。德音之所同,可作偕老期。誓不中道绝,若彼氓蚩蚩。作诗以遗婆,婆听当勿疑。”瞧这诗写的,特拟人化。

  在明清时期,汤婆子更是家家户户冬天必备的取暖物件。说起来也巧,去年入冬起,我还给九旬老母亲冲了不少回汤婆子暖被窝呢。冲上热水后,外面套上一个母亲十几年前用旧毛线编织的套子,这样,传热但不会烫着人。用它,比用电热毯好,起码人不会感觉身体干燥。

  回到《六姊妹》中,剧里汤婆子因她的火爆热辣、一碰就炸且不“隔实”人而招人厌。而真正的汤婆子呢,则默默无闻地为人们送去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