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春日暖阳的轻抚下,太湖梅梁湖区洋溢着盎然生机与活力。一条长约1.75公里、宽约100米的湿地带宛如波光粼粼的绿色丝带,湖面上数艘作业船只往来穿梭,工人师傅们正熟练地将一株株水草幼苗精准植入湖底。这里是太湖生态清淤梅梁湖区湿地带试点工程现场,目前主体工程已顺利完工,约18万平方米的水域消纳了约23万立方米的固化淤泥,为太湖生态系统的修复添砖加瓦。
根据新一轮太湖生态清淤规划,到2030年,无锡需完成不少于3456万立方米的清淤任务。新一轮太湖生态清淤梅梁湖区工程也已启动,预计在5年内完成834万立方米的清淤量。然而,现阶段淤泥的出路问题是制约新一轮太湖生态清淤工程推进的最大阻碍,湖区周边已难寻未利用的堆场存放淤泥,淤泥资源化利用迫在眉睫。
梅梁湖区湿地带试点工程便是太湖清淤淤泥资源化利用的一次成功尝试。“这个工程北起羊岐村,南至太湖山水国际游艇俱乐部,在距离湖岸约100米处设置了1800多米长的消浪潜堤,潜堤上部装配了透空式消浪结构,为湿地带营造了稳定的环境。”无锡市环保集团所属太湖湖泊治理公司项目负责人何光宗介绍,湿地带采用已固化的底泥,直接用驳船运至湿地带内抛填,地形平整后滩面高程约2.5米,累计消耗约23万立方米固化土。
底泥上共种植了约20万平方米的水生植物,苦草、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已进入扩繁期,长势郁郁葱葱。站在岸边高处远眺,肉眼可见消浪堤内的水体透明度明显优于外部。预计到5、6月份,湖岸水质将更加清澈,水下森林的美景也将呈现。
在太湖淤泥资源化利用的探索中,中国船舶集团环境发展有限公司也给出了新解法。在南泉的一块试验田里,青绿的麦苗在微风中轻轻摆动,长势喜人。2024年初,中船环境承租20亩土地,利用自主研发技术,将脱水后的太湖清淤底泥制成营养土,并应用于10亩试验田。该公司技术总监巴玉鑫介绍,这些营养土有机质含量达25%以上,属于高标准产品,可以减少传统化肥约30%的使用量。去年11月初水稻收割后的统计数据显示,使用营养土并减量化肥的地块亩产均超1000斤,说明在配合有机质使用时,减量化肥可维持现有产量。而且经第三方检测,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物污染物、电导率等各项指标远低于国家相关标准,表明太湖清淤底泥本身未受污染。目前,中船环境计划在无锡建立底泥及废弃土综合处置中心,并参与省级标准制定实验,还将与当地乡镇合作,助力太湖及全国河湖生态环境整治。
此外,省环保集团仿石PC砖已在宜兴市南溪河流域生态缓冲湿地工程和无锡青祁路改造项目中铺设应用;中船702所东方清淤公司自研免烧陶粒,目前已作为替换人行道基层级配碎石成功应用于振胡路及隐秀路人行道试验段,并作为园林绿化辅助材料应用于盛岸路绿化提升项目中;市环保集团联合江南大学利用土壤固化技术,将处理后的淤泥直接作为高性能路基填料,应用于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首条淤泥再生道路(二级公路标准)并交付使用;省发改委也在牵头研究太湖清淤底泥用于盐碱地改造的实施方案。(潘凡/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