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二泉月·书苑

能看到大象,能疗愈自我

庞余亮《小不点的大象课》读札

  | 华明玥 文 |

  《小不点的大象课》是一部现实题材的儿童长篇小说,讲述了9岁男孩况天才因妈妈曲婷婷意外去世,转学到胜利路小学的故事。况天才发现新学校的格局其实就像一头大象,通往学校的狭长育才路就像象鼻子,U型5层教学楼就如大象身子,操场就好比象肚子,每天学生就像是骑着这头大象去上学。况天才因为个子矮、体力弱,被叫成“小不点”,同学比喻他带着拉杆书包行走的样子,像“无人驾驶书包”。这样的转学经历一开始并不愉悦,孩子想念妈妈,想到在卫生间里痛哭,他一度听见小王子的嗓音里有忧伤的破折号与省略号。是的,妈妈再也不会回来给他读睡前故事《小王子》了。

  但生活还是要继续,懂事的孩子以“一切都未发生过”的平静,治愈回到家中就躺倒在破沙发上的爸爸况智慧。在胜利路小学,他遇见了聋哑孩子方慧怡,这是一个会跆拳道的神奇女孩,他遇见了学习成绩第一名女孩周静茹,他阴差阳错地与班上学习成绩最后一名的秦方旭成为铁哥们,也与哭包儿刘凯文不打不成交……孩子之间有竞争,有嫉妒,有误会,也有铁杆情谊。作者甚至设计了一场篮球争霸赛,让“史上最矮篮球队员”况天才缠住了对方的得分中锋,与伙伴酣畅淋漓地打败了四年级的优胜者。无数的争斗与协作,帮助况天才成长起来,令他消解了失母之痛、孤独之痛。

  这部小说采用了儿童心理的内视角来书写,是难得的心理成长小说。庞余亮在对孩童的当下生活进行精准描绘之余,写出了一个中国男孩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战胜痛苦的勇气,写出了孩子失去妈妈后的自我拯救书。不把童话讲破,也不完全遮蔽现实,这就是这本书最让人肃然起敬之处。

  在阅读中,我发现,庞余亮在这本只用7天就一气呵成的儿童长篇小说中,使用了大量弹簧式的短句。它们以迂回往复的咏叹方式,来突出主人公心理潜台词,这种咏叹带来的诙谐性,熟读诗经的读者,或许会会心一笑。譬如作家如此书写单身父亲在班主任解老师要来家访前的那种忙乱与郑重:

  “况智慧已在家里转了快一个小时了。

  “况智慧得了家长们常得的‘老师家访前综合征’。

  “又过了一个小时,况智慧终于找到了战斗的第一个对象:他最爱的破沙发。”

  短句的联动和扩展,使得况天才爸爸的忐忑不安,似水中的涟漪一样在逐渐扩散,那种不想把单亲父亲的狼狈在班主任面前呈现出来的惶恐,表现得惟妙惟肖。有时候,长句也会接连不断地收缩,逐渐变成短句。那也是作家有意为之。长句变短句的过程,孩子逐渐理清自己情绪和心理状态。一开始,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憋屈和愤懑源于何处,它们是含糊的、朦胧的,直到孩子想到了一个清晰的比喻。这个比喻就是孩子反躬自省的一部分,也是放下不快的开端。比如,篮球对抗赛结束后,况天才这样表达对自己球技的不满意。“方慧怡不知道一个篮球队员投篮时被人盖了大帽的那种憋屈的感觉。就像是打游戏,你是地鼠,而盖帽的人就是榔头,你刚冒出来就被人家又准又狠地锤了一榔头。”

  在另一些段落中,庞余亮灵巧地运用了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

  “那篮球似乎长了眼睛变成了撞向地球的小行星,直接代表秦方旭和场上的篮球打了一次架。

  “再后来,我还没看清楚又发生了什么事,令地球毁灭的小行星就砸到了我的头上。

  “火山灰大面积地升腾起来,弥漫了我的全身,也弥漫了整个世界。

  “我被灭绝了。”

  数个蒙太奇镜头的灵巧转换,作家将况天才被篮球砸中的小事故,讲得明明白白,又展示了蜻蜓点水般的轻快和通透。作家将一个实笃笃的故事,用语言的节奏敲散,这样,有缝隙的地方就是幻想之光照进来的地方。胜利路小学如何转化为大象小学,长柄伞如何转化为轩辕宝剑……别跟我说大象真正的交流非常低沉,近乎呜咽,那头大象原本只存在于况天才的想象中,也只有童心未泯的孩子才会看得见它的形象,听得见它的声音,正因为写得轻灵,写得笑中蘸泪,写得欲言又止,留有大量的叙事空白,故事才能在现实主义与幻想主义之间自由地腾挪。

  这部儿童长篇小说的尾声,作家以师生间的13封信,简明扼要地交代班主任去北京读研究生后,况天才和三(1)班的基本动态。解老师回信承诺:只要况天才来北京,她就会带他去北京动物园的大象馆,去实地看一看这些庞然大物究竟会不会跳绳。而况天才终于在五一节坐飞机前往北京。飞机爬升后,从高处俯瞰,孩子目睹胜利路小学的整个轮廓真的像一头大象,其时,孩子惊讶的喊叫让飞机上的乘客莞尔,他们以为孩子只是看到了一朵像大象的云,没错,大人的想象力就是这样贫乏。况天才很快就满10岁了,作家说,他真的祈祷孩子能看到大象的那个阶段,长一点,再长一点。

  《小不点的大象课》,庞余亮 著,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25年2月出版,定价:2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