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二泉月·文学

小时候的“洋柿子”

  | 龚浔泽 文 |

  农村生活之所以会被想象为田园牧歌,很大程度上在于可以自给自足,而能实现自给自足,除了粮食是自种自收、自储自食的外,还在于每户都有自家的菜地,可以种自己喜欢的蔬菜。

  蔬菜离不开水却又不需要过多的水。在老家,菜地一般都在河渠边上,便于浇水,也不至于下了雨就积满了水。

  小时候家里的菜地离家200米左右,在庄北的河边,曾经是几户人家的宅基地,他们迁到边上新的庄台后,这里就被生产队里改为菜地。分田到户的时候,分给我家的责任田在这块菜地的南头,这块菜地自然也就被分给了责任田在附近的几户人家。我家分到的菜地面积不大,只有一分田见方,但已足够种植日常所需的蔬菜。菜地主要是母亲在打理,父亲偶尔参与,参与最多的就是把自家猪圈和茅厕里的大粪挑过去。

  菜地里一年到头会种很多种蔬菜,种了收,收了种,一茬又一茬,但是每类种的都不多,够自家吃即可。其中,西红柿是每年必种的。

  家乡土话称西红柿为“洋柿子”,南面一点的也有人称为“番茄”,意思与西红柿都是一样的,说明这个物种不是老祖宗自古就有的。

  镇上每到农历的二、五、八就会逢集,四乡八里的小商小贩便会聚集到街上,带来各种当地需要的百货商品以及种子农资。菜地里各种蔬菜的种子,多数是母亲这个时候买回来的。对于洋柿子,记忆中母亲有的时候买回的是种子,多数时候是直接从商贩手中买回已经育好的洋柿子苗,省掉了育苗的精力和过程。

  种西红柿之前,需要用铁锹把地翻挖一下,泼一点粪便或者撒一点化肥,空晒几天,垒成一两条低垄,再将洋柿子苗植入其中。一般家里每次也就种十来株。作物总是愁生不愁长的。经过适当的浇水、护理,不需要多少时日,洋柿子苗就会蹿得比较高。这个时候,为防止倒伏,会在每个植株边上的地里插一根小树枝或者竹竿,用一根绳将枝、竿与植株绑在一起。

  小时候自家种的洋柿子,种的量很小,发生病虫害的机会也少,不需要打农药,也没有用过什么专用肥,完全由其野蛮生长,自然开花结果。那时菜地里长出来的洋柿子枝干蓬松,总体个头不高,一般也就到大人膝盖这里,但是枝蔓比例适中,枝叶茂盛,果实点缀其间,数量不多不少,像一株真正的植物。不像现在大棚里的那些西红柿,似乎一般只有一条枝蔓,吊得很高、拉得很长,果叶比失调,尽管硕果累累,给人类贡献了很大的价值,却完全脱离了自然界的模样。

  小时候家里种的洋柿子都是大果型西红柿。对于孩子们来说,熟了的洋柿子是与柿子一样,比柿子更讨人喜爱的水果。相比于柿子数量有限,只能等到入冬之后才能食用,并且有点涩、存在食物搭配禁忌等诸多缺陷,菜地里天然生长的洋柿子,水分充足、甜度适中、软糯可口,可以随手摘,就地吃,还可以从夏收之前一直吃到秋收之际。那个时候,一些农村小孩经过邻居家种的洋柿子植株前,看到熟了的西红柿,经常忍不住,顺手摘一个,拿到河边洗洗或者用衣角擦擦,马上吃了起来,种西红柿的主人即便看到也不会过于愤怒。

  对于主妇来说,洋柿子是一个重要的菜肴来源,经常与农村家家都有的鸡蛋搭配。由于洋柿子天然的美食属性,无论是炒着吃,还是烧汤吃,都是可口的,不存在烹饪技术不佳糟蹋食材的顾虑。

  西红柿在变红前是青色,说明其没有成熟,据说有毒,不能生吃,但把青西红柿摘回家与鸡蛋一起炒着吃,也别有一番风味,尽管有点酸,但我一直认为还是比熟西红柿炒的更好吃。

  农家自己种的洋柿子,果实经常长得千奇百怪,大小也不一。由于孩子们的挂念,很少出现果实过熟腐烂的情况。但由于不可能有精细化的管理,有的时候又赶上梅雨季节,降水过于充沛,经常会出现开花不结果或者结了很大的果却开裂的情况。这个时候,看着一块菜地的西红柿植株们,却找不到几个可以下口的洋柿子,内心里难免有点失落,特别是对早就垂涎的孩子们来说。

  转眼间我的孩子们也到了或者超过了当年我们的年龄。儿子跟着她妈妈散步,路过一家北大荒专卖店,里面有一种打着“小时候的味道”广告的西红柿,他们就买了几个回来,到家后儿子专门用手机给其中的一个西红柿拍了一张照,接着就用水冲了一下吃了起来,边说好吃边跟我说,爸爸你也给我讲讲你小时候的,写篇家乡的西红柿呗。这个给了我压力,原先其实是准备就家乡的蔬菜一起写一篇的,那就改为先写这一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