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点,网约车司机王师傅像往常一样启动车子,但今天他的“老伙计”有点不一样——方向盘下方多了一个香烟盒大小的黑盒子。“这玩意儿能‘看’到我看不见的东西。”
“瞧,前面有大货车挡着,我看不见红绿灯,但这个设备连红灯还剩几秒都知道。”王师傅指着中控屏上的数据说。
当一些地方还在发展“单车智能”时,无锡的网约车、出租车已悄然进化为移动的“智能感知节点”。无锡的创新在于将“上帝视角”的路侧感知(单设备覆盖500米)与“蚂蚁视角”的车载数据(每车日均上传82GB)形成异构互补,一方面加大对路侧设施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在车端应用领域加大模块测试和推广,这是成本更低、更实际的应用方向。
记者在南山车联网小镇看到,搭载车载传感器的出租车,能以每秒10次的频率与路侧设备进行“数据握手”。车辆每一次急刹、每一次颠簸,甚至路边突然窜出的电动车,都变成实时数据传回车联网云端。
在无锡车联网运营管理中心的数字大屏上,记者看到很多正在移动的绿色光点。“这些光点就是数据来源。网约车和出租车移动频率更高,遇到的路况信息更复杂,车上安装的模块接收的数据范围更广。比如,刚才有辆车显示遇到颠簸,结合位置信息和声音异响频率,我们能判断路上是有坑了还是窨井盖坏了。这些实时产生并回传的数据对路况的表达更为精准和及时。”无锡慧网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朱海波说,“这个突然出现的黄色聚类,代表多辆网约车同时上报了经纬度重合的颠簸信号,AI算法能在300毫秒内判断出道路是否有坑槽。路侧激光雷达与车载传感器协同工作,相当于给马路做CT扫描。”
这些数据正在产生意想不到的价值:几辆网约车在相同路段连续上报“急刹”,系统自动将这里标记为事故多发的“黑点”;多辆车同时反馈某路段颠簸,系统迅速定位出道路塌陷的位置;洒水车作业后路面打滑这样的细节,也会被记录在“城市安全档案”里。
在锡东新城,255个智能路口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智能网络”。当安装了车载传感器的车辆靠近商场时,中控屏会自动弹出停车场的立体地图,显示“B2层还剩5个车位”。
相比成本高昂的“单车智能”,无锡的“车路云”研发和应用只需给普通车辆装上车载传感器——不用换车就能让老车获得新能力。“这个模块和手机差不多大,可以装在方向盘下面。”博世智能网联总经理郑心航说,“我们已实现不依赖高精地图的‘端到端’自动驾驶。”在云地图信息覆盖不全的城中村测试中,车辆仅凭几颗高像素摄像头和AI推理芯片,就完成了2.5米窄巷的零速差掉头。
(陶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