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档,“无锡”成为电影市场的关键词:《南京照相馆》《东极岛》《戏台》等影片接力登场。其中,由管虎、费振翔执导,朱一龙、吴磊、倪妮领衔主演的《东极岛》尤为引人注目。这部定档8月8日的影片,75%的场景在无锡搭建拍摄。它不仅还原了1942年东极岛渔民营救英军战俘的悲壮历史,更以581人置景团队、30000平方米临时用地、18个超复杂场景的体量刷新了国产电影置景纪录。昨天,记者采访电影置景师,独家揭秘这场“海上大营救”背后的故事。
75%场景在无锡搭建拍摄
2024年6月,电影《东极岛》在无锡正式开机。锡西文创园的空地上,1台100吨吊车将巨型钢板吊向指定位置——搭建“里斯本丸”轮船的骨架。为了建造这个庞然大物,惠山区专门批出30000平方米临时建设用地,而这只是《东极岛》在无锡造景的冰山一角。该电影在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12号棚、水下摄影棚、无锡锡西文创园摄影棚、三国水浒城影棚等地进行置景拍摄。
电影《东极岛》从2023年就开始筹备在无锡的拍摄工作。“这部电影有18个大场景,16个在无锡完成,而且这部电影的置景体量是一般电影的3倍。”置景师王前武说。他的聚力制景团队包揽了所有置景工作。这个在无锡生活了十几年的“老影视人”,曾参与《繁花》《妖猫传》等大片的制作,他直言《东极岛》是“职业生涯最难”的项目。比如,为了承载搭建“里斯本丸”号的重型设备,锡西文创园把原有影棚地面全部拆除,重新浇灌了50厘米厚的水泥,确保能同时承受2台100吨吊车作业。摄影棚里还特地往下挖了深水区,用于水下场景拍摄。
数十日搭建只为拍几秒镜头
在电影预告片中,上百名演员在“里斯本丸”甲板上奔跑的镜头震撼人心,而幕后的置景难题,从承重计算就开始了。“以一艘船上有300位演员同时跑动来计算,光是钢结构骨架就比常规厚3倍。”王前武告诉记者,传统的电影置景,美术老师出了图纸,施工队就能动手,可这次团队特地联合3家本地设计院,把所有图纸拆成上千个零件重新核算,小到1个焊点的承重,大到整层甲板的受力分布,都要反复推演。“光是审核图纸的安全性,就比别的剧组多花了20天。”王前武说,毕竟这关系到几百名演员的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
水下场景的搭建更是一场持久战。翻开工期表,每一个几秒钟的镜头背后,都是数十天的搭建打磨:礁石附近下潜场景耗时40天,机舱引擎楼梯场景耗时45天,锅炉夹缝段场景耗时50天……这些场景藏着无数细节,演员可能抓握的每一块礁石,都要测试防滑度;水下的金属构件得先经过15天的浸泡试验,确保不生锈、无异味。记者采访获悉,水下搭建场景与传统搭建不同,要先在空旷的摄影棚搭出完整场景,拆分后运到水下组装,再进行二次测试。
多处置景都是“站不稳”的
《东极岛》中很多置景都是“站不稳”的。为还原船只沉没时的真实状态,几乎所有建筑都带着倾斜角度,这对施工工艺是极大的挑战。棚内的战俘仓场景最具代表性,它在锡西文创园B区“亚洲最宽单体摄影棚”内全程搭建拍摄。这个密封的铁制“四方盒”,通体倾斜38度,单是搭建就花了115天。工人得踩着特制脚手架作业,每颗螺丝都要按倾斜角度校准,稍不留神就会偏离设计精度。
“演员走在里面得扶着墙,稍不注意就会摔跤。”王前武说,这种失衡感正是为了营造压迫感——封闭空间里,斜射的光线、摇晃的船体特效,让演员一进场景就自然绷紧神经,快速入戏。随着剧情推进,船体倾斜角度要从15度逐渐增至38度,团队为此搭建了3套不同倾斜度的舱体,美术老师甚至用电脑推演了每帧画面的角度变化。
除了棚内造景,剧组还在浙江舟山2座海岛上,花了4个多月的时间复刻了整个渔村。以庙子湖岛的渔村场景为例,43栋石头房子全用原石搭建,“几千吨石材,从陆地一船船运过去,单程要2个半小时。”王前武记得,工人每天天不亮就装船,125天的拍摄周期,有100天都花在运输上,遇到台风、下雨天,运输难度就会大幅增加。
(晚报记者 璎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