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无锡多个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变身“科技实验室”,一批“大国重器”迎来了青少年参访者,一场场充满科幻感的暑期研学活动接连进行。从太湖水的治理奥秘到湿地生态法治课堂,再到无人机的飞行初体验,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科技魅力,用五感丈量科学维度。据悉,结合全市机关“先锋行动”进小区行动,无锡正以全域智慧学习的开放融合,让数字化成果惠及每一位求知者。
水科学里藏着硬核与浪漫
经开区华庄街道万欣社区的孩子们来到了著名的太湖实验室,仔细走访深潜器广场和实验室展厅,一一了解“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等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经过,对深海探测技术装备的结构特点、技术性能和应用领域有了更直观的体会。
“听!海水会‘说话’和‘搞破坏’!”“太湖模型居然会‘呼吸’!”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湖治理研究基地,参加华庄街道瑞景片区暑期青少年活动的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30余名孩子组成的“科普小分队”,在这里开启了一场沉浸式水科学探索。
“匠说航海”讲座中,基地科普专员以郑和船队的故事为引,引出当代“蓝色卫士”——“精海”系列无人艇的硬核科技。“它们能用传感器避开暗礁,还能在暴风雨里传数据。”10岁的李子轩兴奋地比画着。当屏幕上巨浪冲击海上风电机的画面出现时,孩子们集体“哇”地喊了起来,争先恐后地提问:“海水力气这么大,为什么船不会翻?”
更震撼的莫过于全国唯一的太湖全湖区风生流物理模型。孩子们围着这个直径6米的“微缩太湖”,看研究员用风机模拟自然气流和水流在河道中流转。“科学家就是这样解开太湖治理难题的。”学生王雨桐认真地记录着模型参数。
一片树叶背后的生物链
在新吴区梁鸿湿地公园的户外营地,另一群孩子花两天时间,用放大镜寻找和观察芦苇叶上的露珠。“看!这里有独角仙的铠甲。”随着一声招呼,十几个小脑袋立刻凑了过来。新吴区“生态普法研学营”的20组家庭在自然导师带领下,用“发现式学习”触摸生态与法治的联结。
“采摘一株植物可能违法?”户外安全课上,老师举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手册,孩子们瞪大眼睛,从不解到了然。随后,土壤标本采集成了“寻宝游戏”:蛇莓、华星天牛鞘翅接连被发现,而“不惊扰白鹭觅食”“不用灯光诱捕萤火虫”等规则,也通过实践深植孩子的心中。夜幕下的“暗夜惊奇”环节,孩子们又兴奋又期待,大家屏息观察蜘蛛结网,老师轻声科普:“《生物多样性公约》告诉我们,每个生命都是生态链的‘螺丝钉’。”
次日清晨,孩子们化身“小河长”,按《水污染防治法》标准检测湿地pH值。活动尾声,一幅幅手绘普法海报出炉,“保护小鸟的家”等倡议书被塞进社区信箱。主办方表示,这种“法治+自然”的跨界研学,是无锡构建“全域育人”体系的新尝试。
无人机成功“首飞”
“稳住摇杆。对,慢慢推。”在惠山区长安街道长乐社区活动中心,10岁的陈昊阳紧握遥控器,额头沁出汗珠。随着“嗡”的一声,他操控的无人机终于稳稳悬停在空中。
“我成功了!”欢呼声引爆全场。这场由无锡鼎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小小飞行工程师”半日营,让20余名孩子体验了从理论到实操的完整飞行课。
工程师先演示了无人机结构原理,孩子们轮流拆装电池、调试螺旋桨。实操环节最考验耐心——8岁的小思涵第一次推油门时无人机“跳起了街舞”,在老师指导下,她逐渐掌握“轻推缓拉”之道,练手了几次后,顺利完成绕桩飞行。“比打游戏难多了,但更有成就感。”她说。社区负责人介绍,此类校企合作的“微研学”正在常态化开展,“让科技资源从园区流向社区家庭,是无锡打造‘15分钟智慧学习圈’的关键。”
(陶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