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二泉月·文学

一个异乡人的乡愁

  | 张振楣 文 |

  那天上午,和李老在同庚厅喝茶,已近尾声,不少茶客都离开了,茶室开始冷清下来。我们打算再坐几分钟也要动身了。

  茶室是这些年来的热门场所,退休老人既可以借喝茶修身养性,又能以茶会友,还可排遣寂寞。

  忽见一个陌生人朝我们快步走来。来者中等身材,60岁左右,手里抓着一瓶饮料,不打招呼就在我们旁边坐了下来。

  没等我们反应过来,不速之客抢先问,你们是本地人吗?我们说是的。听到回答,他似乎有点小小的欣喜,紧接着自我介绍说,我是山西太原来的,8岁时随父母离开无锡去了山西太原,如今父母都已去世。这次来无锡是因为舅舅去世了,来奔丧的。

  哦!无锡人三个字,一下子就缩短了陌生人与我们之间的距离。接下来,他说,当年姥姥家就住在新生路312号,姥姥就是无锡人说的舅婆。他8岁前一直在姥姥家,当年是无锡的姥姥把他一手带大的。

  新生路312号在新生路北端,靠着公花园,与我们此刻喝茶的地方近在咫尺。我说我家也在新生路住过,在斜桥下。如此看来,在无锡的新生路上,我们还做过邻居呢。

  生活在太原几十年,虽然早已融入异乡的风土人情,然而对无锡的印象,并没有淡去,反而成为他浓浓的乡愁,如醇酒一样越陈越香。

  他说,成年后每次来无锡,就如同回到了童年。童年在无锡的快乐是不可磨灭的,当然也是无法复制的。在公花园与小伙伴捉迷藏,在草地上翻跟头,在小弄堂里与小伙伴追逐嬉戏……

  这是一个凉快的初夏上午,坐在江南风情的园林式茶室里,我们与一位异乡人因拥有共同的家园无锡,而一见如故。

  他家中的简略情况是:父亲老家在马山附近的郊区,年轻时去部队当兵,回来后在企业工作,后来就带着全家内迁山西。他母亲毕业于无锡卫校,先后在无锡和太原当了一辈子医务工作者。他只知道离开无锡前他是姥姥带大的。8岁小孩的记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正是这又模糊又清晰的记忆,让他牵挂了一辈子,让他常常沉浸在童年的美好回忆中,直到今天,年纪越大越想念无锡。

  5年前他在太原一家国有房地产企业退休,退休后有了空闲,经济条件还可以,想念无锡就来,已经来无锡好几次了。他说无锡变化很大,变得越来越漂亮了。可惜他母亲83岁时去世,父亲90岁去世,两位老人都没有来得及看到今天的新无锡。

  我们问他,我们二人用无锡话交谈时你能不能听懂,他说基本能听懂,因为他母亲在太原家里,几十年说的一直是无锡话。乡音难改,乡情难忘。

  同庚厅广场上的白鸽在快乐地觅食,一会儿又从容地飞向蓝天。桌上的茶味淡了,无锡的情却越来越浓了。我们同萍水相逢的山西人一起,谈无锡的过去,谈无锡的今天,谈崇安寺,谈新生路,谈小娄巷,谈皇亭,谈我们此刻所在的公花园……回望童年的无锡,他露出满足的神情。

  无锡,珍藏着一个异乡人心中永远的牵挂,永远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