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看无锡

构建全链条政策体系 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12项硬核举措激发创新活力

  无锡市近日印发《无锡市促进全链式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直击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转什么、怎么转、谁来转”核心问题,从供给端、需求端、服务端三侧协同发力,推出12项创新举措,打造覆盖科技成果全生命周期的政策体系。这一被业界称为“无锡解法”的政策组合拳,以制度突破啃下转化“硬骨头”,凸显无锡建设“产业强市”的坚定决心。

  供给端

  破解“源头活水”难题

  针对高校院所成果,新政祭出“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组合拳,允许科研人员获得职务科技成果部分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更具突破性的是,明确转化形成的国资处置由单位自主决定,不纳入保值增值考核,彻底解除科研单位后顾之忧。江南大学等高校将试点“现金+技术”入股模式,推行“先使用后付费”机制,加速存量专利盘活。《若干措施》鼓励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管理制度,并将转化绩效纳入企业负责人业绩评价体系。通过多种方式推动企业与重大创新平台开展联合创新,并鼓励国有投资平台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持股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金收益。

  需求端

  激活企业“转化动能”

  《若干措施》特别针对重大创新平台的成果转化,提出支持重点科研平台向企业转移转化创新成果。加强高新区和高校院所协同创新发展,对高新园区企业承接高能级创新平台成果并落地转化的,每项成果最高奖励50万元,单个企业最高给予500万元。国有企业被赋予先锋队使命,新政要求将转化绩效纳入负责人考核,鼓励设立持股平台推动成果变现。对承接重大创新平台成果的企业,单项奖励50万元,年度封顶500万元;技术交易实际成交额最高可获500万元资助。市科技局局长陶波透露,已建立“驻校技术经理人”机制,首批20名专业人员将入驻重点高校捕捉高价值成果。

  服务端

  打通“最后一公里”

  针对中试、验证等关键断点,无锡重金打造支撑体系:概念验证中心最高资助200万元,中试平台可达500万元。技术转移人才迎来政策红利,优秀技术经理人不仅可获50万元奖补,还能入选“太湖人才计划”。市人社局副局长余仁昌表示,将开辟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大赛获奖项目主创人员可破格晋升。同时,加强场景应用创新成果孵化,推动重点产业领域应用场景开放,对应用单位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鼓励科研事业单位和企业共享科技资源,对开放共享服务效果好的服务单位、使用科技创新券购买科技服务的企业,给予相应奖补。

  金融生态

  构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铁三角

  政府引导基金将联动社会资本组建专项转化基金,探索“先投后股”创新模式。国资基金对转化项目给予特殊政策,智能化交易平台建设最高支持500万元。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专职副主任冯益民介绍,正在筹建高校成果转化基金,未来三年要实现重点学科对全市产业链100%覆盖。

  据透露,该政策在制定过程中深度对标上海、杭州等6个创新城市,其突出特点是“全链条设计+精准拆弹”:既构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完整支持链条,又针对赋权改革、国资管理等“深水区”问题单点爆破。首批试点项目将于三季度落地,预计带动年度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30%以上。

  (晚报记者 陶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