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看无锡

沈毅玲:从微光到灯火 栖宿心灵“西岸”

  本期访谈作家 沈毅玲

  宜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在《钟山》《清明》《雨花》《文学报》等刊物发表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作品。出版《西岸》散文集。

  从童年在作文本上留下稚嫩的字迹,到如今著作被全国图书馆馆藏;从写私密日记记录个人悲欢,到为一座城、几代人绘制精神图谱……沈毅玲记录在纸上的悲欢与思考,正如一艘巨轮驶向更辽阔的精神彼岸。

  唤起共鸣的童年微光

  “写作,曾是我昏暗童年里陡然照进的一束光。”沈毅玲这样描述她与文字的初遇。小学三年级,她从乡村学校转入城市学校,学习成绩差距带来的挫败感曾让她陷入迷茫。转机出现在一堂普通的作文课上,她写下的《秋天的田野》,因其中鲜活的乡村生活体验而获得老师高度赞扬,“那一刻的肯定,像光一样刺破了我当时的迷茫”,这份源于真实生活体验的书写所带来的尊严感,点燃了她对文字最初的热爱。

  这束微光并未随时间消逝,反而在岁月中沉淀、蓄力。她笃信:“文学即人学,核心始终是对人性的深切关怀。”正如她在散文集《西岸》的创作中所践行的:真正的文学应当如太湖水脉,既深沉映照一方水土的精魂,又能流向广阔无垠的精神原野,唤起人类共通的情感共鸣,引导人们共同构建并栖居于真善美的精神家园。

  家风滋养出的文学远征

  支撑沈毅玲在文学道路上笔耕不辍的深层力量,根植于刻入骨髓的家风传承。她的父亲是她心目中“样样能行”的知识分子榜样,如今虽已是耄耋之年,他依然坚持每日琴棋书画,生活忙碌而充实。“从父亲身上我体会到,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言传身教。”沈毅玲复述着父亲无声的箴言,“永葆一颗童心,就能拥有随时出发的勇气。”这份精神密码自然流淌在沈毅玲与下一代的相处中。她与儿子的关系如同朋友,平等而开放。陪伴儿子成长的过程,也意外地成为了她自身阅读积累的丰沛时期,日常的交流对话甚至也能催生佳作,儿子考上大学时的一次深夜长谈,就化作了她笔下的散文《青春滑铁卢》。

  2016年是沈毅玲文学生命的重要转折点,随着儿子考入大学,家庭生活节奏的变化让她毅然重拾儿时的文学梦想。从陶都文学院到江苏文学院,再到鲁迅文学院电力作家高研班,她不断地进阶学习,开始系统、大量地阅读,尤其关注历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从中汲取养分。“人生仿佛突然被打开了。”沈毅玲这样形容当时的感受,她的写作风格也随之蜕变,从早期感性抒怀的日记体,逐渐淬炼出理性成熟的文学表达。

  文脉与记忆交织的《西岸》

  沈毅玲最新出版的散文集《西岸》,因其高度的文化价值,被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协议加印3000册,作为全国各大图书馆的馆藏作品。书名中的“西岸”源于宜兴位于太湖西岸的地理坐标,但在沈毅玲的文学构想中,它早已超越地理标识,升华为承载城市集体记忆与精神内核的文学符号。

  《西岸》采用双线交织的独特结构:一条线是“地方风物志”,着力勾勒宜兴的山水风貌、历史积淀与精神气象;另一条线则是“个人情感史”,以细腻温婉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典型的江南知识分子家庭三代人之间流淌的温情、严谨的家风传承以及个体的心灵成长。“这两条线互为镜像,相互映照。”沈毅玲阐释道,“它们共同构成了江南小城知识分子家庭生活的一个缩影,算得上是一部微型的史诗。”

  书写“地方风物志”的过程,对沈毅玲而言是深入乡土、追寻文脉的精神洗礼。当她将宜兴市高塍镇亳村的故事诉诸笔端,其影响超出了她的预期。一位远在广东、同样出身亳村的宜兴乡贤,读到文章后激动不已,辗转联系到她,只为收集刊载此文的报纸杂志。如今,沈毅玲的文学版图正在悄然拓展,在她书房的案头,除了熟悉的散文手稿,小说创作的草稿也渐渐堆叠起来。她坦言将在深耕散文的同时,向小说领域进行探索。在她看来,创作如同生命不可或缺的呼吸,“但无论形式是散文还是小说,对文学那份纯粹的热爱永远不会改变。”

  (晚报记者 李昕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