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松林 文 |
从一望无垠的沿海滩涂,到生机勃勃的海港新城,40年的梦想,20年的拼搏,凝练成26万字的册页。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宏阔背景下,一名拥抱时代的现实书写者,以如椽巨笔勾勒出一部呼唤海洋情怀的精神华章。
《望洋惊叹》实录“南黄海洋口港的前世今生”,让人洞察到中国海洋精神的内核,以其立意之高、章法之新、语言之美摘得第十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彰显出沉甸甸的艺术分量。作品如同夏日的一股清流,透过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层解剖,呈现出海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迸发出筚路蓝缕、砥砺奋进的“海子牛”精神,并以文学的形式展现出一群人敢于抗争、追求卓越的探索者品格。
丁捷少年成名,早年擅长青春和爱情题材,后又沉浸于小说、散文与诗歌。步入中年,实现了从“青春写手”向“现实记录者”的文学转型。严格意义上讲,不是真正的“转”,而是将更多的目光聚焦于社会与生活,从他的《“三”生有幸》《追问》等系列纪实作品中可见一斑。而《望洋惊叹》的横空出世,更凸显了作者关注当下、直面现实的文学热情和赤子之心。深度解析《望洋惊叹》,在字里行间读出它的非同寻常和浓浓的质朴情感。
激情澎湃的黄海精神史诗。从文本结构上看,16章演化为“兴叹篇”“惊叹篇”“咏叹篇”,在时光的褶皱里勾画出严密的逻辑递升。泱泱的南黄海有个被称为“扶海洲”的沙洲,两千多年的流沙淤积形成了无垠的荒滩,孕育了昔日“三兄弟”的拓荒兴业。当历史的指针划向20世纪80年代,一群如东人不甘贫困,向海图强,锲而不舍建设大海港,宁折不弯,可歌可泣。丁捷通过多种视角交织,以翔实、厚重、鲜活的笔触,尽情描绘了一群踏浪而行的当代“精卫填海”者,泼墨铺陈,纵横写意,全景式展示了建设洋口港的波澜壮阔,成为一部镌刻在江海之滨的长篇史诗。进而激荡出文学的价值、史志的功效,并具备了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意义上的多重价值。
塑造典型人物的匠心雕刻。这部作品并没有因为纪实文体而削弱人物的塑造,而是赋之于更加扎实的精雕细刻,滋生出强大的文学张力。作家以多维的视角构造了众多人物形象,既有科学家的技术论证,又有决策者的思考与规划,更有普通建设者的辛勤付出,有血有肉地呈现群像雕塑。在此基础上,再对典型人物雕琢,书中所写的中国科学院王颖院士,到洋口港考察20多次,为观察整个水域情况,获得更多论证数据,需要从上俯视,但海上缺少制高点,她就爬到高高的桅杆上,把自己绑在杆上,一绑就是半天,顶着凛冽的寒风拍摄,最终确认水道是三万年前古长江的入海通道。这种敬业与执着,彰显了一代人的家国情怀。
珍珠颗粒串联的细节之美。《望洋兴叹》如一幅精美的“双面绣”,一面潮涌着大海的辽阔,另一面闪烁着珍珠般的温润光泽,诸多细节蕴示着文学语境的缜密。比如,“黄海背夫”的坚韧,距离海岸线数十里的阳光岛,退潮时露出部分高地,建港前要到岛上勘察,只能趁退潮时上去,先乘拖拉机接近海岛,水渐深拖拉机不能前行,就由当地渔民赤脚背着上岛,科学家、管理者、工程师、基层干部,一批批考察人员纷至沓来,有的还差点掉到海里,这些细节纤毫毕现。招商团去香港公务,与客人约好在酒店喝茶谈事,到店看到消费标价才发现身上的钱远远不够,只得由一名领导留下洽谈,其他人出门上街“开拓视野”,如此窘境不止一两次。爱国商人杨燕,不远万里从国外归来,把大半个青春搭在了沿海的滩涂上。她首次去如东,在上海的机场被派来的旧面包车接上,司机开错路,七绕八拐到了常熟沙家浜的芦苇荡,再掉头找到南通的宾馆。常住“总统套房”的她只被安排在陈旧的双人间,失落、气愤,甚至想甩手回府,但在随后的接触交往中,她又被这批创业者的坚强、执着、温情感化了,自己也从“洋小姐”变成了“如东妞”,同呼吸共命运,几年间青丝染白发。这些精致而又饱满的细节描写,如穿针引线般在文本与读者之间织就了心灵互通的纽带。
实证与文学化的双重意象。报告文学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重报告轻文学。作为“大咖”的丁捷深谙其理,这部作品中处处凸显着文学的光芒,语言的精准富有感染力,通过细腻准确的描述,将南黄海的秀美和创业艰苦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叙事方式上采用多线叙事,把不同人物的经历、不同时空的事件相互交织,极大丰富了故事层次。在结构上大开大合,布局清晰,虚实兼融,于事实性的硬核上巧妙融入浓郁的思想情感和厚实的历史文化,让作品有了纯粹的品质。正如丁捷所言:“写报告文学时,要用写诗歌、散文、小说的感觉去写,这个文体要用艺术性来吸引人,用个人情感和思想来启发人,由此产生深刻的印象。”换言之,作者从原型结构、叙事特点、关键萃取等维度进行了多方位的艺术探索,为报告文学的主题创作提供了范本。
走出书斋,走进现实。丁捷在创作《望洋兴叹》中带着对洋口港的敬重和对读者的真诚在书写,躬身力行,走滩涂、上小船、进港区,在火热的建设现场切身感受建设者的艰辛,使得这部作品接地气、有温度、显情怀。表象写的港口,深层是对海洋文明的一种书写,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作品所具有的超强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港口建设者与文学书写者达到了心灵默契,对工程的惊叹与对创作的惊叹,具备统一性的同质,实现了精神谱系的共情共鸣。
《望洋惊叹》,丁捷 著,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9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