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正丹 文 |
我与瀑布的缘分起始于一幅画。
上世纪六十年代,家里藏有一幅著名画家胡汀鹭先生的山水画。画幅不大,两个平方尺的立轴。画面下方,在一个半山平台上站着一位老者,手拄一根拐杖仰望远方。画面上端,群山起伏间,一帘瀑布飞流直下。画的左上方,题头“观瀑”二字,落款为胡振。
从此,我就想着一睹现实世界中瀑布的真容。
师承吴觉迟老师学习中国画后,老师多次用宋代李澄叟《画山水诀》中的箴言教诲我说:“画山水者,须要遍历广观,然后方知著笔去处。”秉承师嘱,我这一生游历了众多名山大川,也有幸看到了许多瀑布。黄果树瀑布的豪放,德天大瀑布的壮观,壶口瀑布的磅礴,九寨沟瀑布的艳丽,还有庐山瀑布“疑似银河落九天”的神采……无不令我动容,而其中印象尤深且最难忘怀的观瀑经历,当数五十年前,看雁荡山的龙湫大瀑布。
七十年代初期的雁荡山,还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没有一点商业气息,只有蓝天白云和绿水青山。从合掌峰观音洞到大龙湫的十几里地,到处都是古木参天,中间一条清清的溪水,潺潺而流,花儿芬芳,鸟虫鸣唱,阳光透过树叶洒向地面,如一地碎银,我们仿佛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离大龙湫越走越近,远远传来一阵阵从天而降的轰鸣声,再往前走,伴随着阵阵凉风,就见一条瀑布飞流直下,水雾扑面而来,瞬间把我们的衣服全打湿了。走近大龙湫,水汽越来越大,抬头仰望,云雾缭绕,金灿灿的阳光把瀑布照耀得色彩斑斓、绚丽多姿。此时,眼睛已经被完全打湿,朦胧中,仿佛眼前是一群又一群的仙女穿着彩裙从天缓缓而降。我们如入仙境,不觉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
古人描写雁荡山龙湫大瀑布的诗词中,以宋代徐照的这几句最为有名:“飞下数千尺,全然无定形。电横天日射,龙出石云腥。”然而,我最喜爱的却是唐代高僧贯休的“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他虽然没有直接描写瀑布,却以在瀑布前修行的“经行”与“宴坐”,阐释了观瀑的最高境界。看着眼前的瀑布,吟诵着高僧的诗句,我若有所悟,回无锡不久,就创作了写生作品《千尺珠玑》,并入选无锡市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书画展。
观瀑的最高境界,无疑在于人心与自然的融合,倘若心静不下来,那么,即使身处最美的自然之中,也难以领会人生的真谛。
有一次看瀑布是惊魂之旅,至今还心有余悸。也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路经天台县,去观看天台山的石梁瀑布。进入景区,远远望去,群山环绕间,一座宽2米、长8米左右的花岗岩石梁连接两边峭壁,飞瀑轰鸣而下,从石梁桥洞中穿过,飞奔崖底,落差近40米。烟雨茫茫里,如一条巨龙飞流直下,形成山奔海立、雪喷云崩之势。我被这眼前的情景震撼了,好一幅霞飞电驰的水墨山水画啊!
从景区出来,沿着蜿蜒的山路去山顶车站,刚走不远,就遇见从山林里突然冲出一个面目狰狞的汉子,手持一把砍柴的斧子,满脸杀气地问我:“上哪去?”我说:“去山上买汽车票回县城。”他又问:“就你一个人吗?”我灵机一动,忙说:“我们一起三个人,我先去买票,他们随后就到。”他望望我的身后,疑惑地自语道:“三个人?”然后就转身离去了。没想到,竟在这里遇上劫匪了!惊魂之余,我想,这人看来是一个当地的樵夫,他与那么美好的石梁瀑布朝夕相处,却想以山大王为营生,可悲啊,若我说真话“单身一人”,后果不堪设想。
今年暑期看瀑布是糟心之旅。这是我又一次去贵州黄果树,谁知那里已面目全非,早已看不到先前的风景了。景区外商铺林立,人如潮涌,景交车川流不息,升降电梯人满为患,好不容易挤进景区,游客们前拥后推,将近两个小时才走近瀑布。那瀑布依然如旧,真所谓“形如白练挂山头,飞流直下逾千秋。声似雷震雄狮吼,气势如虹贯斗牛”,可是,周围已弥漫着浓厚的商业味,仰面看山头,低首看人头,我哪里还有赏景的心情?
观瀑,静观为佳,清音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