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谋勇 文 |
日前,好友老王送上宜兴紫砂杯一个,豪称“江南第一杯”。内附着一张说明:“美观、健康、透气好,具有沏茶三日色、香、味不变之优点。”老王告诉我,茶杯上有“清心明目”的“茶回文”,随便从哪个字读皆可成句:清心明目,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清心明。茶盖上有一副回文茶联:“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倒读则成为:“心清可品茶,意适能言趣”。此联前后对照,别具情趣,不失为茶联中的佼佼者。
品茶,包括品评和欣赏,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品茶一般可分以下五部曲:观形,即观赏干茶的形态,不同的茶,姿态各异;察色,即观赏茶色、汤色和底色;赏姿,即欣赏茶在冲泡过程中姿态的变化;闻香,即嗅品茶的香气;尝味,即品尝茶汤的滋味。
古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茶圣陆羽在《茶经》这部旷世巨著里,首次把饮茶从生活领域提升到精神品饮和艺术创造的高度,不但使饮茶程式化,更使饮茶艺术化了。茶助文思,兴起了品茶艺术,如茶文、茶学、茶画、茶歌、茶戏等;茶与文化又相辅相成,使饮茶升华为精神享受,并进而形成中国茶道。“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们,工作繁忙,很少有古人的闲情逸致,然而品茶也并非全无可能,能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当能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
品茶,品的是一种心境。茶是一种情调,或许是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在美丽的西湖畔,我品过我国的第一名茶龙井,它素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的四绝之称,细细啜之,茶香袭人,馥郁若兰,满口生津。饮过之后,还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乎齿颊之间”。在峨眉山上,我品饮过陈毅元帅为之命名的竹叶青,它那茶形两头尖细形似竹叶,茶色翠绿光滑,香气高解,汤色清明,叶底嫩绿均匀,至今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品饮过福建名茶铁观音,它香气扑鼻,素有“七泡有余香”之说。我品饮过洞庭名茶碧螺春,它产于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吸果香,果融茶味,二者相得益彰。那天我仰望着山坡上的石碑,回味着古人“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的诗句,依依不舍,流连忘返。忽然间,我浮想起了鲁迅先生的品茶名言:“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谈。”